清明前后的郑州街头,总能看到捧着菊花的行人——对于老二七区人来说,万福园陵园是不少家庭“安放思念”的老地方。最近常有人问:“万福园是不是满了?”这个问题里藏着的,其实是对“旧牵挂”能不能继续安放的忐忑。
万福园陵园位于二七区侯寨乡,紧邻郑密路,从上世纪90年代末建成至今,已经陪郑州人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。作为二七区较早的合法经营性陵园,它的规划不算宏大,但胜在位置亲近——对于住在老城区的家庭来说,开车半小时就能到,逢年过节扫墓不用跑太远。也正因如此,这些年它成了不少本地人的“首选”:比如住在大学路的张阿姨,父母葬在这里快十年,她每周都会来浇花;淮河路的李先生去年把妻子葬在这里,说“离家里近,想她了就能来坐会儿”。
满员”的疑问,我特意找陵园工作人员聊过。他们说,目前传统墓穴确实处于“饱和”状态——二十多年积累,热门区域比如靠近主干道、有绿植环绕的位置早没空位了。但并非完全“没地方”,陵园2022年调整规划,新增了生态葬区:树葬区把墓碑埋在树底,铜牌刻名藏在松树下;花葬区将骨灰和花籽混埋,来年开出二月兰;还有小型壁葬,适合追求简约的家庭。这些生态葬形式不仅环保,费用也比传统墓穴低三分之一,不少年轻人觉得“更有温度”。

问“满了吗”的人,大多是想延续“旧习惯”。比如刘叔叔,父母和妻子都葬在万福园,他说“我将来也要葬这儿,一家三口才团圆”。针对这种需求,工作人员会帮忙找“延续方案”:园区后侧的“静谧区”还有少量传统墓穴,虽位置偏但环境清幽;或者推荐合葬墓,把亲人骨灰合葬进已有墓穴,既省空间又圆了“团圆”愿。还有人担心“满了以后扫墓怎么办”,其实二七区还有其他合法陵园,但万福园的“优势”是“熟悉”——老槐树、小池塘都成了“思念符号”,就像常来的阿姨说:“摸着父母墓碑,闻着桂花香,就觉得他们还在。”

说到底,“万福园满了吗”问的不是“有没有空位”,是“能不能把思念安在熟悉的地方”。传统墓穴饱和了,可思念从不会“饱和”:它能藏在树里、开在花里、留在每一次扫墓的回忆里。万福园的“满”,是“幸福的满”——装下太多牵挂,连空位都成了“温暖证明”。
如果你们也在为找陵园发愁,不妨先想“想要什么”:是方便的位置?和亲人团聚的愿望?还是环保的方式?万福园或许不是完美答案,但它的“满”恰恰说明,这是个“有温度的地方”——能装下这么多思念的地方,本身就很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