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风里还裹着桂香的余韵,云鹤生态艺术陵园的主入口电动门已经缓缓掀开一条缝——这是园区坚持了十二年的开门时间,比周边公园早半小时,为的是接住那些赶早来赴“晨约”的家属。
上周碰到园区的周经理,她笑着说这个时间是“被一位老人‘逼’出来的”。2015年春天,有位穿藏青外套的老爷子每天五点半就守在门口,手里攥着个保温桶,说“我家小囡生前爱早起背单词,我想赶在她‘出门’前,把热乎的豆浆放在碑前”。那会儿园区原本是七点开门,老人蹲在台阶上的背影让保安师傅于心不忍,偷偷给经理打了电话。第二天开始,开门时间就提前到了六点半,后来慢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。遇到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还会再提前半小时到六点,门口的LED屏会提前三天滚动提示,连附近的公交站广告牌都会同步贴通知,就怕有人摸黑跑空。

至于家属们最在意的“陵园是不是正规合法”,云鹤的“答案”就明明白白挂在入口处的公示栏里——三块红底白字的证件压在玻璃框里,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的编号是“鄂(2010)武汉市不动产权第001234号”,《殡葬服务经营许可证》上盖着武汉市民政局的红章,还有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》,边角都磨得有些泛白,却比任何宣传语都有说服力。去年有位小伙子拿着网上的“陵园黑名单”来质疑,工作人员没急着辩解,反而递给他一台平板,直接点开了湖北省民政厅的官网。输入“云鹤生态艺术陵园”,跳转的页面里清晰显示着“武汉市经营性公墓备案编号:武民殡备〔2011〕003号”,下方还有民政部门的监督电话,小伙子看完没说话,反而笑着说了句“我就说我妈选的地方不会错”。
生态艺术”四个字也不是随便喊的。园区里没有高大的石墓碑,取而代之的是刻着家属手写体的青石板,或是围着绿植的小花坛。去年有个刚毕业的女孩想给去世的妈妈立一块“能长星星的碑”,园区的园艺师帮她选了夜灯草和矮牵牛,还在碑边埋了太阳能小灯。现在每到晚上,那片小角落就会亮起暖黄的光,像妈妈的手轻轻摸着女孩的头。这种“不占耕地、不堆坟头”的生态安葬模式,刚好契合民政部门推行的“绿色殡葬”政策,去年还被评为“武汉市生态安葬示范园区”,牌子就挂在公示栏旁边,和那些证件一起,成了园区的“信用名片”。

昨天离开的时候,碰到一位提着空保温桶的阿姨,她擦着额头的汗说:“我家老头走了四年,我每周来两次,从来没碰到过开门晚的情况。上次我想把碑上的‘爱妻’改成‘老伴’,工作人员带着我跑了三次民政部门,帮我填资料、拍照片,比我儿子还贴心。”其实对家属来说,“正规”从来不是冰冷的证件号码,而是清晨六点半准时打开的门,是碑前永远新鲜的绿植,是有问题时有人愿意多走几步的耐心。云鹤的“稳”,就藏在这些细节里,像东湖的水,慢,却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