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的留言箱里,“荥阳青龙岗纪念园要搬了?”的问题像春天的柳絮一样飘进来——有刚安葬了父母的年轻人,怕刚选的“家”要动;有年年清明都来的老人,担心以后找不到老伴的位置;还有替长辈打听的中年人,怕老人知道了着急。说到底,问的不是一个地址的变动,是藏在那方小石碑背后的牵挂,是“会不会连思念的坐标都丢了”的不安。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事儿,把能摸得着的情况掰碎了说。
先说说青龙岗纪念园的“现在时”——它在荥阳贾鲁河中段的滩地上,背靠着邙山余脉,往前能看见贾鲁河的水慢慢流。作为荥阳市最早的经营性公墓之一,它的资质是齐的:有河南省民政厅发的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土地使用权也在有效期里。我上周末特意去了趟园区,门口的便民服务中心还开着,工作人员正在给一位阿姨办寄存证;园区里的玉兰树刚谢了花,新叶裹着芽儿往上窜,不少家属带着孩子在擦墓碑,保洁阿姨拿着抹布蹲在台阶上擦青苔。值班的王经理说:“我们这儿天天有人来,清明假期每天能接三百多户,要是要搬迁,早该停业务了,哪能这么正常?”

那“要搬迁”的说法是从哪儿来的?我绕着园区周边转了转,发现北边的贾鲁河正在做生态治理,河堤上堆着些施工材料,可能有人把这当成了“要拆”的信号。但翻开荥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3月份的公示,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的范围是“从索须河交汇处到中原区界”,主要是清淤、种绿植,压根没碰青龙岗的边儿。还有人说“旁边的路要扩”,其实是G310国道荥阳段在加宽,但那条路离园区还有两公里,征地红线画到了村口的老槐树,跟园区隔着一片杨树林呢。更有意思的是,我问了住在附近的老周,他说:“前阵子村头超市老板说‘隔壁要拆’,结果是超市旁边的旧仓库要拆,传着传着就变成‘青龙岗要搬’了。”
其实最能让人安心的,是园区的“未来感”——上个月我再来的时候,发现进门的地方多了个“生态葬咨询台”,摆着花葬、树葬的宣传册;便民中心里加了智能查询机,输入逝者名字就能导到墓碑位置;连卫生间都装了扶手和婴儿护理台。负责园区运营的李姐说:“我们刚投了五十万做绿化升级,把原来的冬青换成了开红花的石楠,还种了一片月季园,就是想让这儿更像‘家’。要是要搬迁,谁会花这钱?”还有位常来的陈先生,他父亲葬在松柏林区,他说:“我每个月来浇一次水,上次工人还帮我把墓碑上的青苔刮了,说‘叔的碑得擦亮点儿’——要是要搬,他们犯得着这么上心吗?”

说到底,搬迁”的疑问,答案其实就藏在“正常”里——正常运营的业务、正常养护的园区、正常往来的家属,还有官方网站上“零相关”的公告。荥阳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说了:“经营性公墓的搬迁得经过严格审批,首先得公示,然后得给家属安置方案,不可能悄无声息就动。”所以要是你也在担心,不妨抽个空去园区看看,看看玉兰树的新叶,看看擦得发亮的墓碑,看看工作人员递过来的一杯温水——那些“正常”的细节,比任何谣言都让人安心。
最后提醒一句:要是真怕错过消息,就关注青龙岗纪念园的公众号,或者时不时刷一下荥阳市政府的官网——真正的变动,从来都是明明白白写在纸上的,不会藏在流言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