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清苦钻进衣领时,58岁的李婶正蹲在登封汽车总站的台阶上系鞋带——她手里攥着用报纸裹好的桂花糕,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,上周听小区里的王姐说,嵩山公墓开了直达班车,她特意赶了早,想着赶头班车去。
车站的电子屏下方贴着张浅粉色的告示,"嵩山公墓专线"几个字用黑笔描得粗粗的,旁边站着个穿藏青制服的师傅,见有人凑过来,立刻笑着迎上来:"大姐,是去公墓吧?车在那边,8点整发。"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,一辆印着"嵩山公墓便民专线"的中巴车正停在树荫下,车窗上贴着淡蓝色的路线表:起点是汽车总站,途经嵩阳书院公交站、少林大道中段的工商银行门口、北环路与崇高路交叉口的便利店,最后到嵩山公墓的入口处。"每天四趟正点车,早上7点、9点,下午1点、3点,要是赶上清明或者中元节,早上6点就加开一班,保证大家能赶得及。"师傅一边帮李婶把装着桂花糕的布包放到车上,一边念叨着,"返程的车在公墓门口的岗亭旁边等,下午4点最后一班,别跟丢了。"
车上的座椅套是浅灰色的,扶手上挂着个塑料筐,里面放着免费的矿泉水和纸巾——师傅说这是公墓管理处特意准备的,"有时候有人带的祭品沉,或者年纪大了渴得慌,能用上。"车启动的时候,李婶旁边坐了位戴鸭舌帽的大爷,手里攥着个锡箔做的小元宝,见李婶看他,主动搭话:"以前我去公墓得坐1路转3路,绕半个登封城,现在好了,直达,我昨天跟儿子说不用送,他还不放心,结果今早我自己背着书包就来了。"话音刚落,前排的年轻姑娘笑着回头:"我上周让我爸妈坐这班车去,他们说车上有师傅帮忙搬花圈,比我开车还省心——我加班没法陪,看他们发的视频,师傅帮我爸扶着墓碑擦灰,我眼泪都下来了。"

车缓缓开过嵩阳书院的红门时,阳光穿过古柏的枝桠洒在窗台上,李婶摸着怀里的桂花糕,想起去年陪老伴来这里玩的日子——那时候他还能拄着拐杖走两步,指着书院门口的石狮子说"这玩意儿比咱结婚时的衣柜还大"。如今石狮子还在,可身边的人换成了一车的陌生人,却没觉得孤单:师傅会在经过北环路路口时提醒"要下车买烧纸的赶紧,这里有家店卖的纸扎得结实";前排的大姐会把自己带的塑料凳递过来,让李婶垫着脚往窗外看;连开车的师傅都记得,李婶上次说过"老伴爱听戏",特意把收音机调到了豫剧频道。
上午9点15分,车稳稳停在嵩山公墓的入口处。李婶抱着桂花糕下车时,师傅从驾驶座探出头:"婶儿,要是晚了赶不上车,就找门口的保安,他们有值班电话,能帮你联系加车。"她笑着点头,转身往公墓里走,风里突然飘来桂花香——是她怀里的糕热了,甜丝丝的,像极了老伴以前给她剥的橘子。

傍晚4点,最后一班返程车的引擎声响起时,车厢里飘着淡淡的香烛味。李婶坐在早上的位置上,怀里抱着空的报纸包,跟邻座的大姐聊起刚才在公墓跟老伴说的话:"我跟他说,以后我每周都来,坐班车来,不麻烦孩子——他以前总说我笨,连公交都不会坐,现在我会了,他肯定高兴。"大姐笑着拍她的手背:"我家那口子也这样,以前总嫌我出门慢,现在倒好,我坐班车来,他说不定在那边看着呢。"
车窗外的夕阳把少林大道染成金红色,路过嵩阳书院时,古柏的影子在地上拖得老长。李婶望着窗外,忽然想起早上系鞋带时,师傅递过来的那只手——粗糙,带着老茧,却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