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听河南的老人们念叨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这句话里的“北邙”,指的就是横跨洛阳、郑州一带的北邙山。作为中原大地上有名的“风水宝地”,北邙山不仅藏着众多帝王将相的陵寝,也成了现代人寻找百年归宿的去处——黄河北邙陵园,就坐落在这片山塬的怀抱里。
黄河北邙陵园的具体位置,在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境内,刚好处于北邙山的东段。如果打开地图看,它北临黄河,隔着宽阔的河面能望到对岸的焦作市;南边依着北邙山的缓坡,地势微微隆起,像被大自然轻轻托在掌心里;西边不远就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,东边则挨着传说中龙马负图的“龙马负图寺”。从洛阳市区出发,沿着连霍高速向东行驶约20公里,在会盟镇出口下高速,再沿着黄河大堤旁的柏油路往北走5分钟,就能看到陵园的入口——朱红色的大门旁立着石狮子,门楣上的“黄河北邙陵园”几个字,是用隶书刻的,带着点古雅的味道。
要是不想自驾,也有公共交通能到。从洛阳市区的洛阳汽车站,坐“洛阳到会盟”的城乡公交,到会盟镇政府站下车,再打个出租车或者骑共享电动车,10分钟就能到陵园。或者从孟津区城区出发,坐“孟津到会盟”的中巴车,直接到陵园门口附近的站点。值得一提的是,陵园旁边的黄河大堤,是洛阳有名的“黄河观光路”,春天的时候,大堤两旁的柳树抽新芽,枝条垂到河面上,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波纹;秋天则有银杏叶落满路,踩上去沙沙响,沿着这条路走,既能看黄河的壮阔,也能感受北邙山的静谧。
为什么黄河北邙陵园要选在这里?其实和北邙山的地理特点分不开。北邙山的土壤是黄土层,质地细密,不容易渗水,适合建陵;而且这里的地势不高不低,既不会被黄河水淹——历史上黄河改道从没漫过北邙山的塬顶,也不会因为地势陡峭而显得逼仄。站在陵园的观景台上往四周看,北边的黄河像条银色的丝带,缓缓向东流,偶尔有渔船划过,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;南边的北邙山连绵起伏,山上的松树、柏树长得茂盛,像道绿色的屏障;远处的农田里种着小麦和玉米,春天是一片绿,秋天是一片金,风吹过来有麦香或者玉米的甜气——这样的环境,既有大自然的开阔,又有中原大地的烟火气,刚好符合中国人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观念。

对于寻找陵园的人来说,位置从来不是单纯的“坐标”,而是一种“归属感”。黄河北邙陵园坐落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,既连着历史里“葬在北邙”的传统——旁边的汉光武帝陵、北魏宣武帝陵,都是北邙山“帝王谷”的一部分,也挨着现代人的生活——从洛阳的高楼大厦到这里的绿树成荫,不过半小时车程,却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:没有城市的喧嚣,只有黄河的浪声和山风穿过松林的轻响,仿佛在说,这里是个能让亲人“睡个安稳觉”的地方。
路过陵园门口的黄河大堤,会看到有人拿着相机拍黄河落日,有人带着孩子捡鹅卵石,还有老人坐在石凳上晒太阳——这些日常的烟火气,和陵园里的宁静并不冲突。或许,这就是黄河北邙陵园位置的妙处:它不是躲在偏远的山里,而是融在中原的山、河、田之间,让“百年之后”的归宿,依然能贴着大地的温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