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们常说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这句话像一根无形的线,把江南的柔媚和中原的厚重连在了一起。北邙山不算高,却像中原大地的一块“心头肉”——从洛阳龙门一直延伸到郑州北边,层层叠叠的黄土里藏着数不清的古墓,连风过处都带着些历史的温凉。在郑州北边的邙山余脉里,就藏着一座黄河北邙陵园,它守着黄河,依着邙山,成了很多郑州人心里“最踏实的归处”。要说黄河北邙陵园的具体位置,得先提古荥镇——那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老镇子,汉霸二王城的残垣还立在黄河边,当年刘邦和项羽的楚河汉界,如今早成了滩地上的芦苇荡。陵园就坐落在古荥镇的西边,南临黄河,北依邙山的余坡。站在陵园门口往南望,能看到黄河滩的芦苇荡在风里晃,像一片绿色的浪;往北看,邙山的土坡上种满了侧柏,青郁郁的连成一片,连阳光落下来都成了碎金。有时候傍晚去,能碰到附近的老人在门口散步,他们说“这里的风都带着黄河的味道,跟小时候在滩上玩的时候一样”。从郑州市区过来其实很方便。如果自驾,沿着江山路一直向北,过了北四环,再走个七八公里,就能看到古荥镇的石牌坊——牌坊上刻着“古荥汉镇”四个大字,很显眼。过了牌坊往西转,沿着一条铺着柏油的小路走两公里,路边的侧柏越来越密,抬头就能看到“黄河北邙陵园”的牌子。要是坐公交,可以乘723路或者18路到古荥镇站下车,再打个车或者步行二十分钟,就能到陵园入口。其实沿途的风景也不错,路边有卖黄河鲤鱼的小摊子,有挂着红布条的老槐树,连风里都飘着煮玉米的香气,像走在小时候的巷子里。走进陵园里,倒没有想象中的肃穆压抑。主干道两边的苍松翠柏长得很旺,树影里藏着些石桌石凳,常有子女陪着老人来坐一坐——不是烧纸,就是陪亲人说说话。有的墓前种着月季,有的摆着孙子的玩具车,连碑上的字都带着温度:“妈,我每周都来给你带包子,还是你喜欢的韭菜鸡蛋馅”“爸,你种的那棵石榴树今年又结果了,我摘了两个带过来”。陵园的管理员说,每到清明或者寒衣节,这里比平时热闹,不是哭哭啼啼的,而是像一家人聚在一起,聊聊最近的日子。有个阿姨告诉我,她把老伴安在这里,就是因为“他生前最爱去黄河边钓鱼,现在能天天看着黄河,肯定高兴”。其实黄河北邙陵园在哪?它不在地图上的某个冰冷坐标里,它在黄河的浪声里,在邙山的柏影里,在老郑州人的乡愁里。它不是一个“终点”,而是一个“归处”——那些我们爱的人,只是换了个地方,守着黄河,看着我们长大的土地,像从来没离开过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