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在寻根问祖的路上,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——黄帝陵到底有几处?有人说陕西桥山的最有名,有人说河南郑州的才是“根”。其实华夏大地的黄帝陵,本就是文明根脉的不同注脚。今天要讲的,是藏在郑州新郑具茨山下的黄帝陵——那座贴着“故里”标签的陵寝,藏着最贴地的烟火气,也藏着最原初的华夏记忆。
郑州的黄帝陵具体在哪?说起来并不难找:从新郑市区往北约10公里,顺着中华北路一直走,直到看见具茨山的轮廓——这座被当地人称为“始祖山”的山脉,像条卧龙趴在中原大地上。黄帝陵就坐落在具茨山北麓的能庄村附近,顺着山脚下的柏油路往上爬,穿过一片开着白色槐花的林带,再转过一道刻着“黄帝陵”的石牌坊,就能看见那方覆盖着苍松翠柏的黄土冢。要是用导航,直接搜“新郑具茨山黄帝陵”,路口的红底白字标识牌会把你引到山脚下。
为什么新郑会有黄帝陵?这得从“有熊氏”的传说讲起。《史记》里说黄帝“居轩辕之丘,号有熊氏”,而考古学家考证,“有熊”就是今天的新郑——这里挖出过五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,出土的石斧、陶鼎,和黄帝时代的生产场景严丝合缝。老辈人还说,黄帝晚年带着嫘祖回到故里,看着溱洧河的水绕着具茨山转,听着村头孩童唱着古老的童谣,最后就葬在了山下。所以这座陵不是“衣冠冢”,是“故里陵”——是黄帝“回家”的最后一站。

去年清明我去的时候,山路上还飘着新割的青草香。爬上两百多级石阶,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青瓦红柱的山门,门楣上“黄帝陵”三个字是欧阳中石写的,笔锋里带着股厚重的底气。进了门,迎面立着一块“华夏始祖”碑,碑身被香火熏得有些发黑,却更显岁月的温度。再往上走就是陵冢,黄土堆成的丘顶长着几棵合抱粗的侧柏,树洞里塞着游人写的红布条,有的写“寻根”,有的写“平安”,风一吹就飘起来,像千万条扯不断的血脉。陵前的供桌上摆着刚摘的桃花、刚蒸的馒头,还有来自福建、广东的香——寻根的人不管走多远,都要带一柱家乡的香,插在黄帝陵前。
或许有人会问,陕西黄陵和郑州黄陵有什么不同?其实不必争“真假”,它们更像“根”的两个分身:陕西桥山的陵是“祭陵”,承载着千年的皇家祭祀传统;郑州新郑的陵是“寻根”,藏着民间的口耳相传。就像奶奶说的,“黄帝是咱们的老祖宗,走到哪都得认门”——陕西的陵是“祖宗的牌位”,郑州的陵是“祖宗的老家”,要寻根,总得先回“老家”看看。
要是打算去郑州黄帝陵,有几个小提醒:最好选春秋季,春天山脚下的野桃花开得漫山遍野,秋天的银杏叶把山路染成金黄,天气不冷不热,适合爬那几百级石阶。从郑州出发,可以坐地铁2号线到南四环,再转新郑公交101路到城关乡,或者自驾走京港澳高速,下新郑出口后顺着中华北路往北,二十分钟就能到。山脚下的能庄村有几家农家院,老板会用大铁锅炖新郑的土猪肉,配着刚蒸的玉米面饼,咬一口全是阳光的味道;要是赶上农历三月三,村里还会办“拜祖宴”,炸油饼、熬小米粥,连路过的游人都能蹭上一碗——老人们说,“来寻根的都是家人,哪有让家人饿着的理”。
其实啊,黄帝陵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坐标。它是你爬上山坡时,风里飘来的槐花香;是你摸着陵前碑刻时,指腹碰到的青苔;是你看见香火缭绕时,心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