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掠过航海路,沿着连云路往南走几百米,就能看到云鹤陵园的青灰色大门——作为二七区运营了二十多年的老牌陵园,这里藏着太多郑州人的牵挂:爷爷奶奶的合葬墓、小时候抱过的小堂弟的小墓碑,还有每年清明雨里,全家围在墓前折的纸花。最近不少人问:“云鹤陵园要搬了?”这话像颗小石子,掉进了不少人的心里。
传言是怎么起来的?有人说旁边的空地块要建大型商业综合体,有人说地铁16号线要延伸到这里,“陵园占着好位置,肯定得让地”;还有人说看到陵园门口有测量队的人,“说不定在做搬迁前的勘察”。但这些说法,大多是“听说”。上星期我特意去了趟云鹤陵园,门口的公告栏里贴着三张纸:一张是春季防火须知,一张是清明祭扫预约流程,还有一张是新增的便民服务——免费提供轮椅和雨伞。问门口的安保师傅,他笑着摇头:“没听说要搬,要是真搬,我们肯定先知道,现在该值班值班,该打扫打扫,啥变化没有。”
常去祭扫的张阿姨也印证了这点。她住在附近的橄榄城小区,每周三都要去给老伴擦墓碑:“我上周还跟陵园的王经理聊天,他说今年刚进了一批新的祭祀用品,还打算在夏天种点向日葵——要是要搬,哪会搞这些?”顺着张阿姨的指引,我走到陵园深处的松柏区,只见几位工人正在修剪树枝,工具箱放在旁边的石凳上,地上摆着刚剪下来的松枝。“我们是物业的,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剪树,怕树枝太密挡住墓碑。”一位工人直起腰说,“没接到搬迁通知,放心吧。”
那官方的说法呢?我联系了二七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,负责陵园管理的工作人员明确回复:“截至2024年5月,云鹤陵园没有搬迁计划。根据《郑州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陵园搬迁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、家属意见征求、安置方案公示等多个环节,不可能‘悄悄进行’。”工作人员还提醒,“如果有搬迁计划,会通过官方渠道(比如二七区政府官网、云鹤陵园公众号)发布公告,大家不用轻信网上的传言。”

其实想想也明白,云鹤陵园不是普通的建筑,它是情感的载体。每一块墓碑后面,都有一段鲜活的人生:有刚退休就去世的老教师,墓碑上刻着学生送的“桃李满天下”;有牺牲的消防员,墓前常年摆着市民送的鲜花;还有那些来不及长大的孩子,墓碑上贴着他们幼儿园时的照片,嘴角还带着奶声奶气的笑。对于生者来说,这里是“可以再看看他们的地方”,是“还能说说话的地方”——这样的地方,怎么会轻易搬迁?

离开的时候,夕阳刚好落在陵园的门楣上,“云鹤陵园”四个鎏金大字泛着暖光。门口的槐树上,有只布谷鸟在叫,声音穿过风,飘向远处的高楼。风里还能闻到槐花香,跟二十年前一样。那些关于“搬迁”的疑问,就像被风掀开的窗帘,轻轻落下——原来最踏实的答案,从来都在现场:青灰色的大门还开着,松柏还绿着,墓碑前的纸花还飘着,那些牵挂的人,还在那里等着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