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是中原腹地,咱们中国人讲“落叶归根”,对河南人来说,选一块合适的墓地,不是迷信,是给逝者找个安稳的家,也是给生者留个寄托思念的地方。到底选什么位置好?其实老辈人的经验里,藏着很多贴合咱们河南实际的答案。
先说说“背有靠、前有照”——这不是非要找座大山不可。豫西是浅山丘陵,选个缓坡背倚小山,前面有条清浅的溪流或小水库,既能挡住冬天的西北风,又有水流带来的生机,老辈人说“这样的地儿,逝者能歇踏实”。豫东平原没山,找个地势稍高的土坡,前面有个小池塘或沟渠,其实也符合“背有靠、前有照”的意思——关键是贴合咱们这里的地形,不是生搬硬套“风水术语”。就像豫东农村的老坟地,大多选在高岗上,前面有片芦苇塘,老一辈说“这是‘岗上坐、塘里照’,稳当”,其实是经验:高岗不积水,池塘能浇地,一举两得。
再讲“地势高燥”——这是老辈人最看重的“硬指标”。河南雨季集中在七八月,一场暴雨能把低洼地淹半米深,要是墓地在低洼处,水浸坟茔,不仅对逝者不敬,坟头也容易坍塌。周口、商丘一带的农村,老坟地为啥都在“老岗子”上?就是老一辈吃过亏:早年有户人家把坟选在低洼地,夏天暴雨后,坟头泡成了泥堆,子孙看着难受,后来赶紧迁到高岗上。现在选墓地,不管是城里公墓还是农村自留地,先踩踩地势——比周围地面高30-50厘米的地方,准没错,这是老辈人用日子熬出来的经验。
还有“交通和环境”——现在选墓地,不能只看“风水”,得考虑“活人方便”。要是选个深山里的地儿,开车得走半小时土路,下雨还滑,清明祭祀的时候,老人摔一跤咋办?所以路要通,最好是柏油路能直达,但也别太靠近主干道——太吵的话,逝者也不安生。环境也得挑:远离工厂、垃圾场这些污染的地方,要是旁边有个化肥厂,风吹过来都是怪味,祭祀的时候心里能舒服?郑州周边的邙山墓地为啥火?除了“葬在北邙”的说法,更因为那里交通方便,周围都是槐树、柏树,绿化好,祭祀完能坐会儿,吹吹山风,就像陪逝者聊聊天。

“心里的归处”——咱们河南人最讲“家族根脉”。很多人选墓地,会说“离祖先近点”:家里老坟在村东头,新坟就选旁边,祖孙几代挤在一块儿,心里踏实。南阳的一些农村,还习惯把墓地选在自家耕地边上——不是非要占耕地,是“看着庄稼长大,就像逝者还陪着家人”。但得提醒一句:不管选哪儿,都得合法——不能占基本农田,城里得选有资质的公墓,不然就算位置再好,心里也不踏实。就像安阳有户人家,私自把坟选在耕地上,后来被国土部门提醒,赶紧迁去了合法公墓,虽说麻烦点,但“合规”才是最稳的“风水”。
其实选墓地的道理,咱们河南人一直都懂:不是找“最有风水的地儿”,是找“让生者安心、逝者安息”的地儿。背山面水是经验,地势高燥是实用,交通方便是体贴,家族联结是情感——这些加起来,就是最好的位置。毕竟,对逝者的思念,从来不是靠“风水”维持的:是清明那束插在坟头的菊花,是中秋摆的一碗饺子,是子孙嘴里“爷爷当年”的念叨——这些才是最实在的“归处”,比任何“风水”都管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