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,张阿姨蹲在墓碑前,把刚摘的野菊花轻轻放在石台上。她抬头望了眼身后的松柏——这排树是去年和邻居们一起种的,如今已经抽了新枝。“你看,这树长得比去年高了半头。”她对着墓碑上的照片笑,声音里带着点欣慰。这里是周口市郸城县石槽镇的公益性公墓,去年春天刚投入使用,张阿姨花三千块给父亲选了块地,比市区里动辄几万的经营性公墓便宜了快十倍。
说到河南的公益性公墓,其实每个县市区都有布局。郑州新郑市的辛店镇,去年建成的公益性公墓占地五十亩,沿着荒坡铺展开,每个穴位前都留了半米宽的种植带,如今已经种满了侧柏;洛阳栾川县的狮子庙镇公墓,依着伏牛山的山势而建,灰色的石碑嵌在绿色里,远远望去像一串安静的音符;南阳邓州市的张楼乡公墓更贴心,不仅建了祭祀亭,还修了柏油路——这些公墓有个共同点:都选在不占耕地的荒坡或林地,离村子近,却离城市的喧嚣远。从民政部门的统计来看,河南目前已经建成两千三百多个公益性公墓,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,就连深山区的村,也能找到就近的公墓。
但要问这些公墓能不能对外卖,答案其实藏在“公益”两个字的骨血里。按照《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》,公益性公墓是为本地城乡居民提供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设施,只能供本辖区内的居民使用,不能对外出售,更不能变相搞经营性活动。就像石槽镇的这个公墓,报名时要带户口本、身份证,还要由村里开证明——不是本地户籍?对不起,连登记的资格都没有。张阿姨说,前阵子有个外县的商人来问,说愿意出双倍的钱买块地,村主任直接摇头:“这是给咱石槽人留的根,卖了外人,咱没法跟老辈人交代。”其实不止周口,去年郑州惠济区有个公益性公墓试图对外销售,结果被民政部门责令整改,不仅退了买主的钱,负责人还受了处分——“公益”不是口号,是刻在政策里的红线。

为什么河南要花这么大力气建公益性公墓?除了节约土地,更重要的是给普通家庭减负担。张阿姨算过一笔账:父亲生前是种麦子的,一辈子攒的钱不够在市区买个厨房,要是买经营性公墓,光穴位费就得五万,再加上墓碑、管理费,得花掉家里半年的收入。可公益性公墓不一样,价格是民政部门定的“成本价”,最多几千块,有的地方对低保户、五保户还免费。而且这些公墓都是“节地生态葬”,每个穴位只有一平方米大小,一亩地能建几百个,比传统土葬省了十倍的地。“上次孙子问我,‘太爷爷的坟为什么这么小?’我告诉他,‘小是小,可咱给你留了更多种麦子的地’。”张阿姨摸着孙子的头,眼神里带着点骄傲。

清明的太阳爬过松柏的梢头,把张阿姨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她站起身,拍了拍膝盖上的土,望着不远处的坟头——那里有邻居王大爷的墓,有村小学老校长的墓,还有去年刚去世的卖油条的李婶。风里飘来远处的鞭炮声,是有人在给先人烧纸。张阿姨从包里掏出一块芝麻糖,轻轻放在墓碑前——那是父亲生前最爱的零食。“你尝,还是去年的牌子。”她对着照片笑,然后牵着孙子的手往出口走。小路两旁的野菊花正开得艳,像撒了一地的星星,连风里都带着麦香——那是老家的味道,是公益性公墓最动人的“人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