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凤凰山飘着松针和野菊花的混合香,山脚下的石阶口已经有几位提着竹篮的老人——竹篮里装着刚蒸的馒头、泡好的茉莉花茶,还有叠得方方正正的黄纸。对于很多新乡人来说,凤凰山公墓不是一个冰冷的地名,而是藏着爷爷的旱烟袋、奶奶的绣花鞋,藏着每年清明必吃的枣糕香的地方。最近常有人问:“凤凰山公墓现在开放吗?”其实答案就写在山门口的红色公告牌上,也写在工作人员挂着的微笑里。
凤凰山公墓的正常开放时间是每天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,除非遇到暴雨、暴雪这样的极端天气,否则不会闭园。但要注意,入园需要携带身份证和亲属关系证明——不是刻意要麻烦人,而是为了保证园区秩序,也为了逝者的安宁。上星期我陪邻居张阿姨去,她忘了带身份证,工作人员并没有让她回去取,而是让她扫了门口的二维码,通过社保信息核实了身份,还帮她提了手里的水果篮。“现在办事越来越贴心了”,张阿姨边走边念叨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意。
沿着石阶往上走,每五十米就有一个蓝色的便民箱,里面放着创可贴、矿泉水、折叠轮椅——上个月有位叔叔腿伤复发,就是用便民箱里的轮椅推到墓前的。山顶的小广场上有个“追思服务站”,桌子上摆着笔和信纸,还有免费的菊花。工作人员说,很多人来的时候没带花,就会在这里写张便签,贴在旁边的“思念墙”上:“妈,我今年升职了,您放心”“爸,小宇考上了您当年读的大学”——那些歪歪扭扭的字,比任何华丽的悼词都让人暖心。
对于不能亲自来的人,凤凰山公墓还有“代祭服务”。去年我在外地出差,没法赶回来给爷爷上坟,工作人员帮我选了一束白菊花,放在爷爷墓前,还拍了段视频:镜头里,菊花上沾着晨露,墓碑上的照片还泛着光,工作人员轻声说:“大爷,您孙子让我跟您说,他挺好的,今年冬天会带您爱吃的糖瓜来。”视频里的风掠过松枝,像是爷爷在回应。现在园区还开通了线上追思平台,登录公众号就能给逝者点一盏虚拟的灯,写一段留言,后台会把这些留言打印出来,贴在“思念墙”的专属区域——就算隔着千里,思念也能翻过山岭,落到熟悉的墓碑前。

其实说到底,凤凰山公墓开放的不仅是一扇门,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。山风里飘着的不是悲伤,是奶奶煮的小米粥的香,是爷爷拍着肩膀说“小子,好好干”的声音,是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终于找到了落脚的地方。如果你下次去凤凰山,不妨慢点儿走,听听风里的声音——那是亲情在说话,是逝者在说:“我很好,你也要好好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