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窗户时,李阿姨正捧着母亲的旧照片发呆——上周社区老人闲聊时提到邙山墓园的环境,说那里的柏树林很密,秋天银杏叶落得像金毯子,她想着趁天气还没转凉,去实地看看母亲的“百年归处”。可翻遍手机里的收藏夹,要么是几年前的旧地址,要么是模糊的定位,这让习惯了提前规划的她犯了难:“这邙山墓园的办事处到底在哪啊?
郑州市民公墓邙山墓园的办事处,就藏在惠济区江山路的一段梧桐浓荫里。是江山路与黄河大堤交叉口向南200米路西——这个地址要记牢,但更实用的是找地标:如果是开车来,顺着江山路往北走,过了“黄河风景名胜区”的蓝色指示牌再走500米,就能看到路边那座灰砖白墙的小院,门口挂着块锃亮的铜牌,上面刻着“郑州市民公墓邙山墓园办事处”;要是坐公交更方便,乘18路、303路到“江山路黄河大堤站”下车,往南走两步,就能看见院门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,树洞里还塞着小朋友塞的玻璃弹珠。

办事处的院子不大,但很有生活气。旁边是片老槐树阵,夏天的时候,树影能罩住大半个院子,常有附近的老人在树下下棋。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带着股“老邻居”的亲切——上次有位拄拐杖的叔叔找不到路,打了电话,小王特意从院子里跑出来,接了半条街;还有次一位阿姨忘带老花镜,张姐搬来自己的办公椅,把平面图举到她眼前,一个字一个字念。墙上挂着墓园的四季实景照:春天桃林开得像粉云,夏天绿篱爬满了蔷薇,秋天银杏叶铺成金毯,冬天松枝上落着雪,连碑石都裹着层软绒绒的白。要是有疑问,他们会拿着图跟你慢慢讲:“您看,生态葬区旁边有个小池塘,种了睡莲,夏天能听见青蛙叫;传统葬区的柏树林是1998年种的,现在都有两层楼高了,风一吹,叶子沙沙响,跟唱歌似的。”
要提醒的是几个实用细节:办事处的开放时间是上午8点到12点,下午2点到5点半,周末也有人值班,但最好提前打个电话确认——毕竟有时候会有临时的业务培训;联系电话是0371-6378XXXX,要是路不熟,直接打这个电话,他们会发实时定位,比导航还准;要是带着老人或小孩来,门口有免费的轮椅和儿童推车可以借,院子里还有两张石桌,摆着塑料凳,累了能坐下来歇口气,旁边的饮水机里永远有温热水,杯子是带盖的,防止洒出来。

李阿姨按照这个地址找到办事处那天,刚好是下午三点。阳光穿过槐树的缝隙,在铜牌上跳着碎金。小王笑着迎出来,递上一杯温水:“阿姨,您是来看墓园的吧?先坐会儿,我给您拿平面图。”她接过杯子,指尖碰到杯壁的温度,忽然就放下了心。看着墙上的银杏照片,想起母亲生前最喜欢捡银杏果,把果肉剥掉,用线串成手串戴在手腕上,说“这是秋天的福气”。小王指着照片里的银杏林说:“这片林子里的银杏,每年11月中旬最漂亮,到时候您来,能捡满满一袋子银杏果。”李阿姨摸着照片里的叶子,眼睛湿了:“我妈要是知道这儿有这么多银杏,肯定高兴。”
离开的时候,风里飘来槐花香。李阿姨回头望了眼办事处的小院,老槐树的影子里,小王正在跟一位大爷讲平面图,张姐端着温水走过去。她把地址存进手机通讯录,备注了“邙山墓园——银杏林”。其实找对地址,从来不是找一个冰冷的门牌号,而是找一份“安心”——就像母亲的旧手串,就像银杏叶的温度,就像工作人员递来的那杯温水,都藏在江山路的梧桐荫里,等着你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