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穿城而过的郑州,从来都不缺与母亲河相关的记忆——清晨在河边晨跑的老人,周末举家铺着餐布野餐的家庭,还有那些攥着亲人骨灰盒、想把最后牵挂留在黄河边的人。郑州黄河纪念公园,就是这样一个承载“归根”愿望的地方,却常常被问起:它合法吗?
判断一个经营性纪念设施的合法性,最基础的标尺是“有没有合规的身份”。郑州黄河纪念公园的“身份”很清晰:土地来自惠济区的国有建设用地,2012年就通过国土部门出让审批,用途明确标注“殡葬服务用地”;运营资质是河南省民政厅核发的《殡葬服务经营许可证》,每年都要接受民政部门的年度检查,2023年的检查结论写着“符合殡葬服务规范要求”。工作人员翻出档案时说:“从土地合同到资质证书,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,没有半点含糊。”
比“身份”更让人安心的,是日常运营里“看得见的规矩”。走进公园,入口处的公示栏比任何宣传都管用——不同规格的墓地价格、刻字费、每年的管理费,甚至代客供奉鲜花的收费标准,全明码标价列在上面。来选墓地的李阿姨说:“我最怕‘坐地起价’,比如选好位置又要加钱刻字,这里把什么都写在纸上,签合同的时候还特意标注管理费十年不变,这才放心。”更贴心的是制式合同里的条款:“墓地使用年限与土地使用年限一致”——很多人担心的“20年到期怎么办”,在这里有了准信:只要土地没到期,墓地就能继续用,不用额外续费。
真正的合法从来不是“墙上的证书”,而是用户的信任和监管的“不缺位”。公园的留言簿里,有位老人写:“我把老伴接过来时,工作人员帮我联系殡仪馆,还帮着布置墓地,没有多收一分钱。”还有位年轻人说:“我查了民政局官网,这个公园在‘郑州正规殡葬机构名录’里,而且近几年没接到过投诉,这才敢选。”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补充:他们会定期做“双随机”检查,查价格、查服务、查环保——比如墓地绿化要超60%,焚烧区要装净化器,这些要求不是说说而已,每次检查都要拍照留证。

人们问“郑州黄河纪念公园合法吗?”,本质上是在问“把亲人留在黄河边,安全吗?放心吗?”。当我们把“合法”拆成“资质扎实、运营守规矩、监管没漏洞”,答案就很清楚了。黄河边的风还带着槐花香,公园里的石碑静静伫立,那些关于“归根”的愿望,在合法合规的守护里,变成了最温暖的安心——原来最好的纪念,从来都不用藏着掖着,因为每一步都走得光明正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