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河洛水的湿气掠过凤凰山,墓区里的侧柏沙沙作响——这是巩义市凤凰山公墓孝思园最日常的清晨。沿着刻着《弟子规》选句的石径往深处走,总能碰到几位提着竹篮的老人,蹲在墓前整理供果,偶尔抬头跟路过的管理员打招呼:"小周,这棵松又长粗了,跟我家孙儿同岁呢。"
孝思园的故事,得从巩义人刻在骨血里的"孝"字说起。作为河洛文化的核心区,巩义的街巷里还留着"二十四孝"中"郭巨埋儿"的旧迹,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要给老人行"叩首礼",连村头的老槐树都被当成"护孝树"供着。可十几年前,随着城镇化推进,传统土葬的矛盾越来越突出——村里的自留地不够用了,年轻人在外工作,想给老人找个"有山有水"的归宿却没处去。2012年,巩义市民政局启动"生态公墓建设计划",凤凰山因为"背山面水、藏风聚气"的地理格局,成了孝思园的选址地。
"当时挖第一锹土的时候,我就在现场。"负责孝思园建设的老周回忆,"村民们围了一圈,有人问'这墓区会不会像城里的陵园那样冷冰冰',有人担心'以后想烧纸怎么办'。我们拍着胸脯说,肯定保留老巩义的'孝味'。"孝思园的设计里藏了太多"小心思":墓区依山势分层,每一排都对着远处的河洛河,老人们说"这叫身后有靠,前途有水";每个墓位旁都留了半米宽的"祭台",刚好放下一盘饺子、一杯热茶——那是巩义人给老人上供的"老规矩";甚至连绿化都选了侧柏、国槐这些"能活百年"的树种,"等孙辈长大,树还在,思念就有根"。

2014年孝思园正式开园那天,村里的李爷爷带着全家来选墓位。他摸着刚立好的花岗岩碑身说:"我爹当年埋在村后坡,现在那里盖了小区,每年清明只能对着方向烧纸。现在好了,我跟你妈以后就住这儿,能看着你们回家。"如今十年过去,孝思园里的侧柏已经长到两层楼高,碑刻上的名字从"建国""桂兰"变成了"梓轩""雨桐",不变的是每到清明、寒衣节,园子里飘着的艾草香,是孩子们趴在碑前念"爷爷,我考了双百"的声音,是长廊里驻足看"孝经"的身影。
走在孝思园的小径上,你会慢慢明白,它不是一座"陵园",而是巩义人把"孝"字从口头落到地上的载体。这里没有冰冷的水泥墙,只有刻着家训的石凳;没有刺鼻的烧纸味,只有桂树下落的花瓣;连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都学会了"慢说话"——碰到情绪激动的家属,会递上一杯温茶,说"先坐会儿,跟老人唠唠嗑"。去年重阳节,孝思园办了"孝文化市集",年轻人带着老人来写"孝字",孩子们给奶奶捶背,连邻县的人都开车来参观:"原来公墓也能这么有温度。"
如今的孝思园,早已成了巩义的"情感地标"。王阿姨的母亲葬在这里,她每周都来打扫:"我妈生前爱养花,我就在墓前种了株月季,今年开了八朵。"刚工作的小杨说:"每次加班到很晚,路过凤凰山脚下,看到孝思园的路灯亮着,就觉得我爸在等我回家。"而那些刚种下的小树苗,正沿着当年的规划线慢慢生长,像极了巩义人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"孝"——不张扬,却永远扎根在土里。
风又吹过凤凰山,带着远处河洛河的浪声。孝思园里的松柏摇晃着,像是在跟每一位来访者说:"来了?跟家里人唠唠吧。"这大概就是孝思园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把"时间"变成了"陪伴",把"死亡"变成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