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中牟人说起选墓地,总绕不开“土气”二字——不是俗气,是对脚下这片黄河滋养的土地的执念。中牟像块被黄河轻轻托着的璞玉,北部是黄河冲刷了千年的滩地,沙质土松透干爽,不容易积水;南部是牟山余脉延伸的岗地,地势微微抬升,视野里能望到雁鸣湖的芦苇荡。这份地形禀赋,早就把墓地的分布刻进了地理里。
北部的韩寺镇、万滩镇是中牟传统墓地的“老地盘”。韩寺镇的福泽园公墓,挨着明清时的黄河古堤,村里老人说这儿早年间就是乱葬岗,后来规整成了公墓,埋着不少解放前的老辈人,连墓碑上的字都带着旧时光的温度;万滩镇的黄河故道公墓更有意思,建在黄河曾经改道的滩涂上,每座墓旁边都种着柳树——老人们说,黄河边的柳树“能扎根”,像咱们中牟人的性子。这俩地方的墓地大多是传统的土葬墓型,价格也实在,家里有老人想“归回黄河边”的,总先往北边跑。
南部的雁鸣湖镇、姚家镇则是这些年的“新热点”。雁鸣湖的生态陵园建在国家湿地公园旁边,进去就是一片桃树林,墓位藏在树影里,连墓碑都是刻着名字的石头桩子——这两年流行的“生态葬”在这儿能找到样本,树葬、花葬的名额还得提前预约;姚家镇的福宁园更贴近普通家庭,岗地上整整齐齐排着墓位,每排之间留着宽宽的过道,方便清明上坟的时候摆贡品、烧纸,门口还有个小超市,能买着香烛和鲜花。南部的墓地大多有“生态”标签,适合想给老人找个“能看风景”的地方的家庭。
其实选墓地最该在意的不是“在哪”,是“正规不正规”。咱们中牟的正规公墓得有两个“硬家伙”:民政局发的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和市场监管局的营业执照。像雁鸣湖生态陵园,不仅有这俩证,还搞了“树葬公益区”——去年我邻居家老人走了,选了棵梨树底下的墓,只花了工本费,清明去祭祀的时候,梨花开得满树白,倒比烧纸更让人暖心;还有县城南边的福寿园,虽然是传统墓型,但配套做得全,有专门的祭祀亭、洗手池,甚至还有个小花园,逢年过节去上坟,不用挤在路边烧纸,能安安静静陪老人说说话。

最近这两年,中牟的墓地越变越“绿”了——民政局去年推了“绿色安葬补贴”,选树葬、花葬能领五百块钱,还有些公墓免费提供生态墓位。其实不管是北边的黄河滩,还是南边的雁鸣湖,咱们中牟的墓地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石头堆,是带着家乡温度的“另一个家”。要是家里有需要,不妨抽个周末,带着老人去雁鸣湖的陵园转一转,看看桃林里的墓位,闻闻黄河滩的风,说不定老人会说:“就这儿吧,能听见芦苇荡的鸟叫,像小时候在牟山脚下放牛的日子。”
选墓地这件事,急不得也乱不得。记住咱们中牟人的老话:“找墓先找根,根在黄河边,根在牟山下,找着根了,心里就安了。”要是拿不准,就去民政局问一句,或者翻出手机查个备案——毕竟,让离开的人安心,让活着的人放心,才是选墓地最该有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