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步道走,青石板嵌着麦冬丛,国槐枝桠搭成绿廊,斑鸠从侧柏里扑棱飞出,惊碎一串阳光。这里没有冷硬碑石林,墓位藏在樱花树影、银杏深处,像从土里“长”出来的。去年春天樱花开得满树云霞,一位老人坐在花下擦墓碑,花瓣落在袖口,他抬头笑:“你看,她最喜欢的樱花,今年又开了。”墓碑浅灰,刻着“爱妻王氏之墓”,小字是“一起看樱花的人,永远在一起”。
走累了在石凳歇脚,工作人员小周端来姜茶,藏青布衫配布鞋,说话像邻居大姐。入口处免费茶水摊夏天是绿豆汤,冬天是姜茶,伞架摆着碎花伞——怕人遇雨。她指了指玉兰林:“那是‘生命树’区,骨灰和花种埋树下,树牌刻着‘某某的生命之树’。”有年轻人给妈妈种玉兰,春天花开时抱女儿站树下:“姥姥的树开花了,宝宝要记得哦。”花瓣落在女儿帽檐,像撒了星星。
再往深处是“记忆墙”,老砖窑的砖砌成,嵌着石磨盘、旧弹珠,刻着卖胡辣汤的老张、织毛衣的李婶,还有扎羊角辫放风筝的我。小周说这是收集的老物件,让逝者像住老院子。中秋月光追思会,大家围坐银杏林吃月饼,大叔洒二锅头给爸:“咱爷俩再喝一杯。”阿姨放妈妈跳广场舞的视频,小朋友拍着手喊“奶奶跳得好”,月亮把银粉撒在每个人脸上。

离开时夕阳染红邙山,回头望樱树、玉兰、青菜园,小周在门口挥手,布衫像展翅的鸟。突然明白,好陵园不是终点,是另一种开始——逝者变成树、花、风里的香气,活在记忆里。邙山生态陵园不是冰冷的地方,是藏着爱的所在:怀念是樱花下的笑,是生命树的成长,是月光下的故事,是青菜园的萝卜香。它让逝者与草木共生,让活着的人带着温暖继续走,像奶奶说的“日子要像邙山的太阳,一天天往上爬”。
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掠过邙山肩头,我沿着洛浦路往北走,没过多久就看见了老榆木做的陵园木牌,隶书字体歪歪扭扭,像小时候校门口的糖画摊招牌。洛阳城北的邙山从来不是普通的山,《诗经》里“陟彼邙兮”的沉吟还在风里,汉魏帝陵的封土堆藏着岁月,如今又多了层温柔注脚——生态陵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