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清明前后,小区楼下的快递柜总堆着成束的菊花,早市上卖冥币的摊子前总围着重围裙的阿姨——大家都在悄悄等一个“能去”的消息。昨天碰到张阿姨时,她正攥着布袋子里的白菊,凑过来问:“姑娘,云梦山庄明天能不能祭祀啊?我家老周去年刚住进去,我怕他等不着我。”她的布袋子上还沾着早市的青菜汁,菊花瓣儿被揉得有点皱,像她皱着的眉头。
其实最近问这个问题的人真不少。社区群里有人说“昨天去还让进”,有人说“周末要限流”,还有年轻人对着手机查园区电话,手指戳着屏幕念叨“怎么打不通呢”。要弄清楚“明天能不能去”,最踏实的办法是看官方消息——根据云梦山庄近期的公告,目前园区正常开放,但每天9点到11点是人流高峰,建议提前通过公众号“郑州云梦山庄”查实时客流,或者打园区电话(0371-6789xxxx)确认。常去的老人们都知道,门口的安保师傅会笑着提醒:“带鲜花就行,烧纸不让进,春天风大,咱得给老人们守着安全。”
要是真打算明天去,有些小事得提前想着。比如别带太大的花束,园区门口有免费的小花瓶,插两支菊花刚好;比如不用带打火机,现在园区里全换成了电子蜡烛,放在碑前亮着,比明火暖;还有门口的便民服务台,有志愿者会递温水,会帮着找墓碑——上回我陪阿姨去,志愿者小姑娘攥着园区地图,领着我们绕过大片松树林,嘴里念叨“叔的墓在第三排,靠右边的银杏树下,您记着”。还有安全要注意,春天风大,别碰明火,别留烟头,毕竟松针落得厚,一点火星子就能烧起来。
其实我们在意的从来不是“能不能跨进那道铁门”,而是“能不能好好和想念的人说说话”。上周在园区碰到个年轻人,蹲在墓碑前把手机里的孩子视频放给爸爸看,声音轻轻的:“爸,小桃子会喊爷爷了,你听——”视频里传来奶声奶气的“爷爷”,风把声音吹得飘起来,连旁边的松柏都晃了晃。还有位阿姨,把亲手织的毛线袜放在碑前,摸了摸碑上的名字:“老周,去年你说脚冷,我织了厚的,你试试合脚不?”

要是明天真的因为什么原因去不了,也别急。云梦山庄的“云追思”板块早就开了,点进去能献花、写留言,还能传照片——上回张阿姨不会弄,我帮她传了张老周的旧照片,她对着屏幕写:“老周,今天我煮了绿豆粥,你爱吃的,我盛了一碗放在桌子上,你回来喝啊。”字歪歪扭扭的,却比任何华丽的话都让人酸鼻子。其实心意从来都不是靠“去没去”衡量的,你站在阳台对着南边喊两声,风会替你带到;你把他爱吃的东西留一份在餐桌上,月光会替你暖着;你把他的照片擦得亮亮的,他会在你擦的时候,悄悄摸一摸你的手背。
今早出门,张阿姨又在楼下等我,布袋子里的菊花换了新鲜的,她笑着举了举手机:“我打通电话了,说明天能进,还说有免费的菖蒲香包拿。”风里飘着菊香,我想起去年清明的阳光——松树林里漏下来的光斑,落在每一块墓碑上,落在每一束菊花上,落在每一个低头说话的人身上,像极了老人们温柔的手。
其实明天的答案很简单:如果风不大,阳光刚好,就带着想念出发;如果临时有变化,就对着风说说话。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会变成松叶的沙沙声,变成菊花的香气,变成你生活里每一个熟悉的瞬间——毕竟,想念从来都不是一件需要“预约”的事,只要你想,他就一直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