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和朋友约着去凤泉区踏青,沿着南水北调渠的步道走,风里裹着桃枝的甜香,抬眼看见不远处的山岗,绿得像块浸了水的翡翠。朋友说,那是龙居山,不是景区,是新乡人的“生命后花园”。我本来还疑惑,墓地怎么会和“后花园”扯得上关系,直到走近才明白——原来这里的风,都带着记忆的温度。
从市区开车到龙居山不过20分钟,顺着田园路穿过几个种桃树的村子,拐个弯就看见门口的木牌,没有夸张的装饰,只写着“龙居山”三个黑字,倒像走进了某个老友的院子。沿着青石板路往上走,两边的侧柏长得挺拔,树荫把阳光切成碎金,落在脚边。春天的时候,路两旁的碧桃开得热闹,粉嘟嘟的花压弯了枝桠,常有来踏青的人顺手折一支,轻轻放在某块墓碑前——哦,原来那是他亲人的“小花园”。秋天更妙,山上的银杏叶黄得透亮,风一吹像撒了一地碎金子,有老人带着孙子捡叶子,说要给去世的老伴做书签,“她生前最爱的就是银杏”。
龙居山的设计里藏着好多小心思。没有密密麻麻的墓碑,而是把墓区嵌在树林里,每块墓碑都像藏在绿丛中的小房子。有一片“纪念林”,不用传统石碑,而是种一棵小树苗,树牌上刻着亲人的名字,工作人员说“等树长大,就像他还在身边”。好多年轻人喜欢选这里,觉得“树在,记忆就不会断”。路边的木亭子挂着粗布帘子,里面摆着石凳,常有家属坐在里面,捧着热水对着山发呆。我碰到过一个阿姨,手里攥着半块糖火烧,说“我家老头生前每天早上都要吃,今天特意带了来,坐这儿陪他唠唠”,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却没吹走脸上的温柔。
最暖人的是这里的服务。清明有免费大巴从市区各个站点发车,司机师傅会帮着拎东西,“都是去看亲人的,能帮一把是一把”。工作人员穿蓝布衫,像邻居阿姨一样,看见有人哭会递纸巾,还帮着擦墓碑上的灰尘。有代祭服务,远在深圳的姑娘没法回来,发消息说“麻烦帮我给妈妈献束向日葵”,工作人员会拍视频发过去——视频里向日葵插在墓碑前,阳光正好,风把花瓣吹得轻动,像妈妈在笑。
其实龙居山最打动人的,是“把生命当回事”的温度。有人带热乎的胡辣汤来,“我爸生前爱喝这个”;有人带孩子来,蹲在墓碑前说“奶奶,宝宝会走了”;还有人只是坐在亭子里放老歌,对着山发呆。这里不是“终点”,是“另一个家”,是没说出口的话、没做完的事能继续的地方。
离开时回头看,夕阳把山染成橘红色,风里飘来槐花香。一个小伙子抱着雏菊往山上走,身影越来越小,像走进温柔的光里。突然懂了,为什么新乡人叫它“生命后花园”——因为在这里,死亡不是结束,是换种方式继续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