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的春天总裹着些暖烘烘的风,清明前后往邙山走的人多,沿着北四环一路西北,远远就看见邙山陵园的朱红门楣——刻着金色的“邙山陵园”四个字,门里两排国槐的树荫铺得老长,桂香顺着风飘过来,像小时候奶奶晒的棉被味。老郑州人爱往这跑,一来是邙山脚下“背山面水”的说法,二来是园子里不像别的陵园那样冷清清,倒像个藏着故事的公园。最近总有人问:“邙山的双人墓得花多少钱?”其实这问题没标准答案,得先聊聊这园子的“脾气”——它的每一寸土地,都藏着“为什么贵”“为什么值”的讲究。
邙山陵园占着邙山余脉的好位置,北边挨着黄河,南边能望见市区的楼群,光是“依山傍水”这四个字,就戳中了很多郑州人的“根”。园子里不是光秃秃的墓碑堆,而是把绿化和老郑州的文化揉进了每一个角落:主路两边是桃林,春天开得粉嘟嘟的,像给园子戴了串花环;往深处走有条清凌凌的溪流,岸边的垂柳飘着细枝,风一吹就碰着水面;连小路的石砖上都刻着二十四孝的故事,卧冰求鲤”“卖身葬父”,老人看了要念叨两句“这娃孝顺”,年轻人也能停下脚步读两页。这样的环境,墓位的价格自然和“位置”绑得紧——就像公园的长椅,靠湖边的总比墙根的受欢迎。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价位,邙山的双人墓大概能分成三个档:入门级的6-8万,大多在园区北侧或东侧,位置稍偏但整整齐齐,石碑用的是芝麻白花岗岩,刻字清楚,周围种着冬青和月季,不算华丽但够用;中等的10-15万,一般靠景观带——比如桃林边上、溪流对岸,抬头能看见邙山的轮廓,低头能闻见青草香,石碑换成了中国黑花岗岩,有的还带一圈浅灰色的石围栏,像给墓位围了个小院子;高端点的就得20万往上了,比如正门旁边的“孝亲苑”或者山顶的“福泽区”,有独立的小庭院,石碑是汉白玉的,雕着梅兰竹菊,连刻字都能选字体——比如长辈生前爱写毛笔字,就能刻成行书,像他自己写的那样。价格不是死的,比如赶上清明前的活动,或者选朝东的朝向,可能还能省个万儿八千。
除了位置,还有些细节影响价格:比如朝向,坐北朝南的比朝东的贵点,因为郑州人总觉得“面南”才稳当;比如材质,汉白玉比花岗岩贵,因为更细更润,风吹雨淋几十年都不褪色;再比如配套,带石凳的比不带的贵,有绿化围合的比开放式的贵——就像给长辈选房子,阳台大一点、窗户亮一点,心里就踏实点。
其实选墓不用盯着价格标签看。我有个邻居张叔,预算就8万,选了北侧的入门级墓位,旁边有棵老槐树,枝桠伸得老长,他说“我妈生前爱坐树底下织毛衣,现在这树还在,她肯定喜欢”;还有个同事小李,选了溪流边的中等墓位,因为他爸生前爱钓鱼,说“听见流水声,像回到老家的河沟子,他能钓着鱼”。邙山的双人墓,贵的是景观,是材质,但最值钱的,是“合心意”——给长辈找个能“住得舒服”的地方,比什么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