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郏县的山路上总飘着菊花的香。我跟着舅妈去龙山脚下的公墓祭祀,她捧着一束白菊,踩着青石板路往上走,嘴里念叨:“你爸生前爱听松涛声,选这儿没错。”路上碰到同村的张婶,她攥着香纸凑过来问:“你家这墓花了多少?我正琢磨给老伴选地方呢。”舅妈伸手比了个“五”:“五万八,去年年底定的,周边有侧柏,过来方便。”这一问一答,把“郏县墓地价格”扯进了清明的风里。
郏县多丘陵,老一辈人选墓地讲究“背山面水”,北部龙山、西部香山是公认的“好地”。龙山脚下的龙山公墓离县城十分钟车程,紧挨着汝河支流,侧柏长得比人高。这儿单穴墓起步三万二,双穴墓四万五到八万;南部姚庄乡离县城远,姚庄生态公墓种着桃树梨树,树葬墓一万八,花坛葬八千,年轻人爱选:“环保还留绿地,老人肯定乐意。”
墓型差异直接拉开价格差。龙山公墓的传统花岗岩双穴墓,刻龙凤带围栏,要七万往上;生态墓简单——树葬是骨灰埋树下立小石牌,花坛葬撒进花坛种月季。去年李姐给母亲选姚庄树葬,摸着桃树干说:“妈生前爱桃子,现在她在桃树下,春天浇水秋天摘桃,比传统墓强。”配套服务也影响价格:有24小时安保、代祭祀的墓区,比如福安园,双穴墓六万五,张阿姨说:“有监控我放心,年纪大了爬不动山,代祭祀省事儿。”
郏县在推殡葬改革,生态葬有补贴——树葬、花坛葬能拿一千到三千。村支书老周说:“以前觉得‘入土为安’得用棺材,现在年轻人爱生态葬,省钱还护耕地。”选墓的关键不是贵,是合心意。邻居王大爷选了离村二里地的归园公墓,两万八:“离得近,每天能过来唠唠,比贵墓强。”
舅妈擦着舅舅的墓碑说:“选墓地不是选价格,是给思念找落脚的地方。”清明的风裹着侧柏香,把“价格”揉成思念的形状——就像张婶最后说的:“我懂了,得选老人喜欢的,不是贵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