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王村河裹着晨雾绕过老槐树的时候,镇北福安园的守墓人已经打开了铁门。常有提着香烛的老人沿着河埂走过来,他们的身影在雾里晃着,像在和老日子对话——对于王村人来说,选一块合心意的墓地,从来不是件随便的事,价格里藏着的,是对故土的牵挂,是对先人的心意。
王村镇的墓地价格,像撒在地里的种子,在哪儿落根,长得就不一样。最直观的是位置,镇北的福安园挨着省道,开车十分钟就能到镇区,单穴墓地起步价大概1万元;而西郊云台山脚下的归园,得沿着盘山小路转两个弯,一路能闻见松针的味儿,这儿的单穴要贵到1.3万起。不是归园故意抬价,是来这儿的人都图个“背山面水”——老辈人说,山是靠,水是财,先人的住处得有依靠,子孙才能踏实。归园里能望见王村河的墓位,更是紧俏,往往要提前半年订,价格再往上浮个两三千。有次我碰见张婶在归园选墓,她摸着一块能看见河的碑座说:“我爹活着的时候爱蹲在河埂上抽烟,这儿能听见河水响,他肯定喜欢。”
除了位置,墓地的“模样”也决定着价格。王村人实诚,普通的水泥墓基配青石碑,刻上名字和生卒年,单穴8000元就能拿下来;要是想给老人选块“体面”的,汉白玉的碑身、刻着莲花或者松鹤的浮雕,双穴的价格能到3万以上。福安园里有户人家,给去世的父母选了块汉白玉碑,碑上刻着“松鹤延年”的浮雕,连墓基都铺了青石板,花了3.2万。主人家说:“我妈生前总说‘这辈子没穿过金戴过银’,现在给她选块好碑,也算弥补遗憾。”还有那种“家族墓”,能葬三四代人,碑上刻着整个家族的谱系,福安园有几处这样的墓位,价格要到5万开外——选的人不多,但选的人图的是“一家人整整齐齐”,逢年过节祭拜,不用跑好几个地方。
其实在王村,选墓地还有些“老讲究”:不能选正对着大路的“路冲”,说是“冲了气场”;也不能选松树太密的角落,老人们说“阴过了头,阳气进不来”。这些讲究不是迷信,是王村人对生死的敬畏——墓地不是冷冰冰的土堆,是先人和活人之间的“纽带”。上周有个年轻人来归园选墓,刚想订个松树林里的墓位,守墓的李叔赶紧拦着:“这儿太荫了,换个能晒着太阳的地方吧,你奶奶活着的时候爱晒太阳,肯定不想待在暗戳戳的地方。”年轻人愣了愣,点头换了个向阳的位置。李叔说,他守了十年墓,见过太多选墓的人,有的只看价格,有的只看位置,但最合心意的,往往是“能想起老人样子”的那块地。
傍晚的时候,福安园的铁门会准时关上,守墓人坐在门房里煮茶,茶香飘得很远。路过的人偶尔会问:“你们这儿墓地多少钱?”他总是笑着说:“看你要啥样的——有心的话,总能找到合心意的。”是啊,王村镇的墓地价格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。它是张婶说的“能听见河水响”的牵挂,是那户人家“弥补遗憾”的心意,是李叔嘴里“能想起老人样子”的温暖。对于王村人来说,墓地不是终点,是先人们“回家”的地方——这儿有熟悉的河风,有认识的老槐树,有子孙们年年岁岁的牵挂,就算价格贵点,也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