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楼下菜市场的王姐聊天,她突然拽住我胳膊问:“你听说没?青龙岗公墓要搬了?我爸还在那儿呢,这要是搬了,以后上哪儿找他去?”这话像颗小石子扔进我心里——作为土生土长的荥阳人,青龙岗公墓可不是个“冰冷的地名”,它是很多家庭的“情感坐标”:是清明清晨拎着青团穿过松树林的脚印,是冬至烧纸时风卷着纸灰绕着墓碑转三圈的温度,是奶奶在世时总说“你爷爷在这儿能看见咱小区阳台的花”的牵挂。它真的要动吗?
其实关于青龙岗搬迁的传闻,早就在街头巷尾飘了好几年。前两年市区往南扩,中原西路沿线建了不少新小区,连以前的庄稼地都立起了“科创产业园”的牌子,青龙岗正好卡在这个“发展带”上。有一次路过公墓门口,我看见几个阿姨举着写着“保留父亲的家”的纸牌,旁边停着社区的工作车——后来才知道,是附近工地的工人闲聊“这里要建商业综合体”,传着传着就成了“下星期就拆公墓”。还有人翻出2020年的城市规划图,指着贾鲁河生态带的蓝线说“这儿要改造成休闲公园,公墓肯定得让位置”。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像潮水,把家属们的心慌都泡胀了。
但搬不搬,从来不是“一句话的事”。我特意查了资料:青龙岗公墓是1998年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的经营性公墓,手续齐全得能堆成一摞——这意味着它不是“说拆就拆”的违建。再问家属,我找了十位常去扫墓的人,有八位直摇头:“我爸走的时候选这儿,就是因为离老家的老房子近,站在墓碑前能看见远处的伏牛山余脉;每年清明我们一大家子都来,这儿的松树还是我爸当年亲手种的,现在都快两层楼高了,搬了就什么都没了。”还有两位年轻人倒算“通情理”,但也皱着眉说:“要是真为了城市发展,我们不是不能理解,可总得给个准信吧?搬去哪儿?新墓地能不能保证环境?补偿够不够重新立碑?”更实际的是成本——问过做殡葬行业的朋友,搬迁一座有两万多座墓穴的公墓,光迁坟的人工、运输、新墓地购置费用就得几千万,还得找块“离市区不远、符合风水”的地,这在南部新城寸土寸金的当下,哪是件容易事?
至于官方的态度,我特意翻了荥阳市民政局的“市长信箱”。去年11月有位市民提问“青龙岗是否搬迁”,回复里写得明明白白:“目前青龙岗公墓无搬迁计划。网传‘规划调整’系贾鲁河生态带概念性设计,未涉及公墓搬迁。我们会充分考虑群众情感需求,任何决策均依法依规、公开透明。”上周路过公墓管理处,我进去问了张主任,他揉着额头笑:“今天都接了八个电话了,全是问搬迁的。我跟他们说,要是真要搬,民政局肯定会提前公示,怎么着也得给大家半年时间准备,不会突然‘一刀切’。”
其实说到底,青龙岗的“搬与不搬”,根本不是个“规划题”,而是道“情感题”。荥阳要发展,要建更宽的路、更热闹的商圈、更现代化的社区,但那些埋在地下的思念,那些刻在墓碑上的名字,那些每年风里飘着的纸灰,也是这座城市的“根”。就像王姐说的:“就算真要搬,也得让我们跟老人‘说说话’,不能一声不响就动了他的家。”是啊,一座有温度的城市,从来不是只看高楼有多高,而是看它能不能接住普通人的牵挂——接住王姐对父亲的想念,接住奶奶对爷爷的念叨,接住我们心里“不想忘记”的那些人和事。
现在再路过青龙岗,松树林还是那么密,风穿过枝叶的声音还是像有人在轻声说话。门口的公告栏里贴着“文明祭扫”的通知,旁边摆着卖鲜花的小摊子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