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邙山脚下,晨练的老人提着鸟笼晃过墓园的朱红大门,偶尔会和抱着文件夹的中年人擦肩而过——那些中年人是来选墓的。老辈人嘴里“生在苏杭,死葬北邙”的老话,到今天成了很多人对“最终归处”的执念,可一提起价格,十个问的人里有八个会先皱起眉:“北邙的地,是不是贵得离谱?”其实邙山公墓的价格,从来不是一句“贵”能说透的,它藏着位置的差别、墓型的选择,还有普通人对“体面”的理解。
影响邙山墓价的第一个因素,是“位置”。就像城里的学区房,墓园里也有“景观房”——靠近园区主路、推窗能看见邙山黛色山影的墓位,价格能比后排角落贵出整整三成。我有个做殡葬的朋友说,去年某国营公墓推出的“观星园”,第一排能看到邙山夜景的立碑墓,起步价就到了9万,而同一园区最后排的墓位,4万出头就能拿下。第二个因素是“墓型”:传统的花岗岩立碑是大多数人的选择,价格从3万到15万不等,碑身越宽、雕刻越复杂,价格越高;而生态葬比如树葬、花坛葬,把骨灰埋在树下或花池里,墓碑做成小牌子嵌在土里,价格只要1万多,甚至还有公益海葬,只收几百块的工本费。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“朝向”——虽然现在年轻人觉得“坐北朝南”是老黄历,但很多长辈还是在意,这样的墓位往往要比朝东或朝西的贵个一两万,就为了图个“顺风顺水”的彩头。
除了明面上的墓价,还有几笔“隐藏费用”得算清楚。最常见的是“管理费”,按照国家规定,公墓管理费每20年收取一次,大概是墓价的5%到10%——比如你买了个6万的立碑墓,20年的管理费就是3000到6000块。然后是“刻字费”,普通的宋体刻字大概300到500块,要是想刻行书或者加个逝者的头像浮雕,得涨到800到1200块。还有“安葬服务费”,比如抬棺入穴、铺金箔、撒花瓣这些仪式性的服务,一般收1000到3000块不等。我邻居去年买墓的时候没问清楚,以为交了8万墓价就完了,结果最后又花了1500块刻字、2000块安葬费,回家直念叨“早知道多问两句”。这些细节,恰恰是很多人第一次买墓时容易忽略的“坑”。
其实选邙山的墓,不用盯着“贵的”往死里凑。要是预算有限,生态葬是个好选择——我有个朋友给父亲选了树葬,就在邙山脚下的松树林里,墓碑是块小小的青石板,刻着“先父某某之墓”,旁边种了棵侧柏,每年清明去浇浇水、拔拔草,比立碑墓更有“归自然”的感觉,价格才1万2。要是想给长辈选个“体面”的,不妨看看“家族墓”——有些公墓推出的双穴或三穴家族墓,总价虽然高(比如15万),但平均到每个穴位才5万,比单买两个立碑墓划算。还有个最关键的提醒:一定要选“正规公墓”!邙山周边有不少打着“北邙支脉”旗号的非法墓地,没有民政局颁发的“公墓经营许可证”,买了之后可能面临“被拆”的风险。正规公墓的门口都会挂着红底白字的备案牌,多瞄一眼,能避掉大麻烦。
上周陪朋友去邙山选墓,他站在“观山园”的台阶上,望着远处的邙山说:“其实我爸生前最爱的就是爬邙山,要是能让他葬在能看见山的地方,哪怕多花点钱也值。”我忽然明白,很多人买邙山的墓,买的不是一块黄土,是对逝者的“念想”——是想让长辈的最后一程,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