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槐花香,张阿姨攥着一把白菊站在中原路公交站,问旁边低头刷手机的年轻人:“去市民公墓坐哪路车呀?”这样的对话在郑州的春天很常见——对于很多市区居民来说,市民公墓是安放亲人的“另一个家”,可它到底藏在城市的哪个角落?在郑州林林总总的墓地里又占着怎样的位置?
郑州市民公墓的具体位置很好找,就在二七区侯寨乡三李村,紧挨着樱桃沟景区的“彩虹路”。从市区出发,坐4路公交到“市民公墓站”下车,走三分钟就能看见入口那座刻着“归园”的石牌坊;自驾的话,走南四环转侯张线,沿途会路过成片的樱桃园,春天樱桃花开时,连风都是甜的。墓区建在一座浅山的南坡上,背靠着连绵的岗地,前面有一条清浅的小溪,去年公墓还在入口处种了一片桃林,今年清明我去时,桃花正开得热闹,风一吹,花瓣落在墓前的石桌上,像亲人轻轻的抚摸。
至于“在郑州墓地排名如何”,其实没有官方的“排行榜”,但老郑州人心里都有本“口碑账”。郑州的墓地大致分几类:北邙的“风水墓”环境好但离市区远,新郑的“商业墓”设施全却价格高,而市民公墓是城区范围内少有的“国有公益性公墓”——价格透明,基础墓位3-5万元,没有额外的“管理费”“绿化费”;环境维护得细,墓区里的草从没过脚踝,路灯每晚亮到九点;服务也贴心得很,清明有免费班车从二七广场发车,志愿者举着牌子引导,台阶上还铺了防滑垫。邻居李大爷选这儿的理由很实在:“不用开车跑五十公里,不用跟销售磨价格,连喝口水都有免费热水瓶,省心。”
市民公墓的“人气”藏在很多生活化的细节里。它有一片“生态葬区”,种着松柏和玉兰,墓碑是小小的卧石,刻着亲人的名字。我曾碰到一位阿姨蹲在玉兰树下擦墓碑,她说:“妈生前爱花,这儿的玉兰每年都开,比家里阳台热闹。”还有“线上纪念馆”,工作人员帮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录思念的话,子女在外地也能隔着屏幕“唠家常”。疫情时推出的“代祭”服务更暖——志愿者带着鲜花和卡片替家属鞠躬,拍的小视频里,风把卡片吹得轻晃,像亲人在说“我很好”。
其实对普通人来说,选墓地从不是“选排名”,而是“选安心”。如果亲人喜欢安静,市民公墓的“深林zone”种满侧柏,连鸟叫都轻;如果常要扫墓,它比北邙的墓地省一半车程;如果预算有限,公益性墓位比商业墓便宜三分之一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老伴儿生前总说‘老了要离孩子近点’,这儿离我家三站公交,每个周末都能来坐会儿,跟他唠唠家常——这比什么‘排名第一’都强。”
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我看见张阿姨抱着白菊走进桃林,桃枝轻轻碰了碰她的肩膀,像有人在说“来了”。对于郑州人来说,市民公墓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地址,而是藏在城市里的“思念坐标”——在樱桃沟的桃林边,在南四环的风里,在每一个想“回家”的人的脚步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