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刚过八点,我沿着新乡西环的路往西山走——周末习惯去爬爬西山的小坡,锻炼下腿力。快到山脚下时,远远看见一片青灰色的建筑,门口的银杏树刚抽新芽,嫩黄的小叶子挂在枝头上,风一吹,飘下几片,落在门口的石狮子脚边。走近了才看清,是西山陵园的入口。其实之前也路过几次,但从没认真进去过。今天刚好遇到一位阿姨捧着一束白菊往里走,我跟着她的身影进了门。一进去,首先闻到的是松针的清香味——道路两边种满了马尾松,树干笔直,枝叶层层叠叠,把阳光筛成碎金,洒在脚下的鹅卵石路上。顺着步道往上走,能看见一个个整齐的墓碑,大多是浅灰色的花岗岩,刻着简单的名字和生卒年月。有的墓碑前摆着水果,有的放着小摆件——比如一辆模型车,或者一个陶瓷的小猫,想来是逝者生前的喜好。沿着步道走到半山腰,遇到一位穿藏青色制服的工作人员,正蹲在地上帮一位老人调整墓碑前的花束。老人戴着老花镜,指着墓碑上的照片说:“我家老头子生前爱干净,你帮我把花摆整齐点。”工作人员笑着应着,伸手把花束扶正,又用袖子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。我凑过去搭话,工作人员说,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就来园区,先绕着整个陵园走一圈,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整理的——比如落叶堆在墓碑前,或者花束蔫了,都会及时清理。“上周有位家属来祭奠,家里老人行动不便,我们还借了轮椅给他,从门口一直推到墓碑前。”他说这话时,手里还拿着一块抹布,随时准备擦点什么。往回走的时候,遇到一位穿黑色外套的年轻人,正蹲在墓碑前烧纸。他抬头看见我,笑了笑说:“我爷爷去年葬在这里,当时选了好久,最后选了这里——主要是清净,离市区不远,但又不吵。”他指了指远处的山:“你看,后面就是太行山的余脉,前面能看见那条小河吗?我爷爷生前爱钓鱼,以前总去那条河钓鲫鱼。”他说,下葬那天,工作人员帮他一起布置了灵位,还提醒他“下次来可以带点爷爷爱吃的糖,放在这里,他能尝到”。“本来以为陵园的人都很严肃,没想到这么贴心。”他说着,把烧完的纸灰用土埋好,站起身拍了拍膝盖。出陵园的时候,门口的保安跟我打招呼——刚才进来时他给我测了体温,现在看见我出来,笑着说:“下次再来玩啊,山上的桃花再过两周就开了,到时候陵园里更漂亮。”我望着他身后的陵园,阳光穿过松枝,洒在每一块墓碑上,风里飘来一丝槐花香——原来墙角还种了几棵国槐,花蕾正鼓着,要开了。其实对于陵园,我们总带着点敬畏,但今天走进西山陵园,却觉得它更像一个“藏在山里的家”——没有刻意的肃穆,只有实在的用心:干净的步道,新鲜的花束,工作人员的笑脸,还有家属脸上的安心。它不像那些豪华陵园那样讲究排场,而是贴着新乡人的生活,透着一股接地气的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