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陪朋友小夏去邙山墓园看墓,她妈妈临终前念叨着“要葬在邙山,小时候跟着外婆赶庙会,桃花开得像云”。我们坐地铁到邙山站,转公交时碰到个拎着纸花的老太太,笑着指方向:“往前直走,墓园门口的樱花开得正好。
进了墓园,首先撞进眼里的是满墙的绿萝,牌坊上的“邙山市民公墓”几个字被藤蔓缠得温柔。小夏边走边说,郑州人对邙山的感情深,“生在苏杭,死葬北邙”的老话传了千年,邙山地势高爽,通风干燥,墓园里还有条金水河支流,不少老人都觉得“在这里睡踏实”。我们碰到个打扫的阿姨,她擦着额角的汗说:“我在这里干了五年,来的人越来越多,但价格没咋变——去年这个时候3万2的墓,今年才3万5,就涨了点绿化钱。”
说到价格波动,我们找了销售小张打听。他翻出手机里的价目表,指着2021年和2023年的对比说:“我们是公益性公墓,政府指导价管着,每年涨幅不超过5%。你看,2021年主流立碑墓均价3万,2023年3万3,去年因为人工和石材涨了点,才多了2000块。”小张说话的时候,手指蹭了蹭桌角的绿萝,“其实我们也不想涨,毕竟来的都是普通家庭,能稳就稳。”小夏凑过去看,价目表上标着“生态树葬2.2万”“传统立碑3-5万”“定制墓6万+”,她小声问:“3-5万能选到好位置吗?”
小张笑着带我们去看传统立碑区。沿着鹅卵石小路走,两边的樱花树正开着,花瓣落在墓碑上,像撒了层粉雪。他停在一个刻着“慈母李淑兰”的碑前:“这个墓3万8,第二排,朝阳,前面有棵樱花树,后面是冬青丛,既不吵也不闷。”小夏蹲下来摸了摸碑面,凉丝丝的,碑前摆着两盆绿萝,叶子油亮——应该是家属刚浇过。“那有没有更便宜的?”小夏问。小张指了指西边:“那边生态墓区,树葬只要2万5,但是没有立碑,只有个不锈钢牌牌刻名字。”小夏摇头,“妈妈喜欢有碑的,她说‘得让娃能找到我’。”
其实价格背后,更打动我们的是墓园的细节。走的时候碰到个穿黑T恤的大叔,正蹲在碑前擦灰,他说:“我爸葬这儿三年了,每年来四次,每次都见工作人员在剪草坪。上次我把手机落这儿,他们翻碑上的电话找着我,还给我充了电。”小张补充:“我们每年收200块维护费,包括除草、擦碑、浇花——就算家属没时间来,我们也会帮着照顾。”小夏听了,掏出手机给妈妈发语音:“妈,我选了樱花树下的墓,你肯定喜欢。”语音里传来系统提示:“对方已开启免打扰模式”,但她还是笑着发了。
夕阳西下时,我们沿着墓园的小路往回走,樱花瓣落在肩膀上,像妈妈的手轻轻拍了拍。小夏手里攥着订单,说:“3万8,比我想象中实在。”我看着她的侧脸,忽然明白,邙山墓园的价格之所以波动小,不是因为卖不动,而是因为它懂郑州人的“烟火气”——要“风水”,要方便,要实在,要能装下对亲人的牵挂。3-5万的价格,不是一个数字,是老人临终前的念叨,是女儿对妈妈的承诺,是郑州人对“家”最朴素的坚持。
离开的时候,门口的老太太还在卖纸花,看到我们,笑着问:“选着了?”小夏点头,举了举手里的订单。老太太接过纸花给她,说:“这花是我孙女折的,放在碑前,香得很。”风里飘来樱花的香,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