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作龙山陵园怎么样?好不好呢?

  • 2025-10-07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今年清明,我陪妈妈去龙山陵园看外婆。车刚停在山脚下,风里就飘来一缕松脂香——像外婆当年在阳台晒松枝时,那种混着阳光的清苦味儿,一下子把记忆拽回了小时候。沿着石阶往上走,两旁的松柏枝叶交叠,把春日的阳光筛成碎金,落在脚边的草叶上,连空气都比市区里沉得下心。

龙山陵园的环境是藏着巧思的。它依着太行山余脉的走势建,每一级石阶都顺着山形蜿蜒,没有刻意削平的痕迹。转过一道弯,看见龙池——水面映着远处的山影,几尾红鱼摆着尾巴穿过波纹,池边的石栏上刻着隶书的“思亲”二字,笔锋里带着点软乎乎的温柔。妈妈说,外婆的穴位选在半山腰,刚好能看见龙池的一角:“你外婆生前在阳台养了一缸鱼,每天蹲在那看半小时,现在能对着龙池,应该不孤单。”我蹲在池边,摸了摸凉丝丝的水面,忽然想起外婆当年喂鱼时,总说“鱼能听懂话”——现在风掠过水面的声音,倒真像外婆在轻声说话。

焦作龙山陵园怎么样?好不好呢?-1

服务里的温度,是我最意外的。去年帮邻居张阿姨办老伴的安葬手续,她攥着户口本的手直抖,工作人员小周把她扶到沙发上,倒了杯温温的蜂蜜水:“阿姨您慢慢说,我一笔一笔记。”从选穴位到刻墓碑,小周跟着跑了三趟:张阿姨嫌墓碑上的楷书太生硬,小周立刻联系刻字师傅改成了外婆生前写的行书;张阿姨说要在墓前种株月季(老伴生前最爱的花),小周第二天就带了株带花苞的苗,蹲在地上帮着培土,指甲缝里都沾了泥。“不是我夸,”张阿姨后来拉着我絮叨,“上回下雨我去看老伴,小周举着伞站在我旁边,自己半边肩膀全湿了,还说‘阿姨您别往边上靠,石阶滑’。”

最让我觉得“龙山有温度”的,是它的“纪念仪式感”。陵园里有面“故事墙”,不是生硬的标语,是用老照片、手写的便签和风干的花瓣拼成的:有个姑娘把妈妈的病历做成小册子,写着“妈妈用三年和癌症谈判,她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”;有个老人把老伴的京剧脸谱画在瓷片上,贴在墓前,“他生前总说要唱给我听,现在每天都能看见”。每年清明,陵园会办“放河灯”活动——大家把写着思念的纸条折成小纸船,放进龙池,点一支红烛。我去年放了一盏,写着“外婆,我学会做您的糖包子了,皮儿捏得像您那样圆”,风把纸船吹到池中央,小周站在旁边笑:“肯定能到,您外婆闻得到糖味儿。”

焦作龙山陵园怎么样?好不好呢?-2

小区里的王大爷也总说龙山好。他儿子在深圳,每年只有清明能回来,平时都是工作人员帮着扫墓。“我每个月去一次,墓前的草都剪得整整齐齐,碑上没有灰,连我儿子去年放的绢花,都被换成新的了。”王大爷摔过一次腿,工作人员小李每天下班都绕路去他家,帮着买米买油,“不是亲人,胜似亲人”——这句话他说过无数次,每次都要抹眼角。

走的时候,妈妈捡了片松针,夹进外婆的相册里。风里的松脂香更浓了,我望着半山腰的墓碑,阳光落在外婆的名字上,泛着暖融融的光。忽然明白,所谓“好的陵园”,从来不是有多豪华的建筑,而是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用心:松枝是慢慢长成的,服务是贴着人心的,连思念都有处可放——就像龙池里的红鱼,就像故事墙上的便签,就像小周手里那把歪着的伞,把冷冰冰的“安葬”,变成了“把亲人的温度,永远留在身边”。

风又吹过来,松枝沙沙响,像外婆在说“乖,下次再来”。我对着山腰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