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我在花园路公交站遇到位拎着菊花的阿姨,她问我“去邙山墓园坐几路车”,我说“坐9路到终点站,再走十分钟”。她笑着点头:“我就说没错,我妈当年就说北邙好,现在我来给她送花,果然没走错。”在郑州,这样的对话很常见——对很多人来说,选公墓不是查排行榜,是听家里的老话,是看自己站在园区里的感觉。
其实郑州人选公墓,最在意的就四点:离市区不要太远,不然每次来都要绕半小时;环境不要太压抑,最好有树有草像公园;有点“念想”,比如听老人说过的地方;服务要贴心,不然遇到事没人管。这四点凑在一起,邙山墓园就成了很多人的“第一选择”——不是因为它排第几,是因为它刚好接住了这些需求。
邙山的“念想”是刻在郑州人基因里的。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这句老话我从小就听爷爷说,他说古代皇帝都选北邙当陵地,因为这里“背山面水,藏风聚气”。现在的邙山墓园没辜负这份底子:园区顺着自然山体修建,没推平任何一座小土坡,保留了大片的松柏林,风一吹,松涛声裹着青草香飘过来,像爷爷当年摇着蒲扇说故事的声音。我见过早上的园区,保洁阿姨蹲在石径旁,用软布擦纪念碑上的浮尘,阳光穿过松枝洒在她背上,连灰尘都泛着光——这样的场景,比任何“排名第一”的标签都更让人踏实。
去年冬天,我陪朋友去邙山墓园看他父亲。园区里的银杏叶落了一地,朋友蹲在墓碑前,把落叶拾起来放在碑台上:“我爸生前爱捡银杏叶做书签,现在刚好,这里有现成的。”旁边的值班大姐走过来,递给他一杯热水:“天凉,喝口热的再坐。”朋友后来跟我说:“我之前怕公墓冷,没想到这里的人这么热乎。”还有次我遇到位姓刘的大爷,他每天早上都来园区散步:“我老伴在这,我来看看她,顺便走走,这里的树比公园还多,空气好。”
郑州还有其他不错的公墓。比如南边的梅山墓园,满山的桂花树,秋天香得能飘出二里地;东边的圃田公墓,靠近高铁站,外地子女回来方便。但邙山的好,是“不偏不倚”:离市区开车四十分钟,不用早起赶路;有自然的山和树,不用面对冷冰冰的水泥碑;有老郑州的念想,不用跟家里老人解释“这地方靠谱不”。就像我邻居李婶说的:“我妈当年选邙山,是因为她小时候在北邙摘酸枣;我现在选邙山,是因为我妈在这;等我老了,我也想葬在这——不是因为它排第几,是因为习惯了,安心。”
其实选公墓哪有什么“排行榜”?无非是选一个“让自己安心,让亲人安息”的地方。邙山墓园之所以被很多郑州人认可,不是因为它有多少头衔,是因为它把“安心”做成了每一个细节:扫得发亮的石径、修剪整齐的灌木、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热水,还有风里飘着的松涛声。这就够了——亲人在这,像住在一个有树有花的地方;我们来这,像去看住在公园的亲人。没有压抑,没有陌生,只有熟悉的温暖。这就是最好的选择,比任何排名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