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乡人说起身后事,十个里有八个会提到龙居山公墓。这座坐落在凤凰山南麓的陵园,像一块被时光打磨过的玉,藏在城市边缘的林子里,却成了很多家庭“最后的牵挂”。最近常有朋友问:“龙居山的价格到底多少钱?”其实这个问题,得坐在陵园的石凳上,对着松涛慢慢说——因为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藏着位置、环境、心意的重量。
龙居山的位置是真的好。从市区开车过去不过二十分钟,顺着新辉公路往西北走,过了凤凰山森林公园的牌子,再转个弯就能看见“龙居山公墓”的石碑。陵园背靠着凤凰山的缓坡,前面是一片开阔的谷地,有条小溪顺着山脚流过去,晴天的时候水面闪着碎银子似的光。这样的“背山面水”,在传统观念里是上好的格局,也让龙居山的墓位有了天然的“底气”。清晨的风里带着松叶的清香,夕阳下墓碑的影子落在青草上,连来选墓的人都忍不住说:“这儿不像陵园,倒像个安静的公园。”
说到价格,龙居山没有“一口价”的标准答案。我陪邻居张姨去咨询过,最便宜的经济型墓位大概在3万到5万之间,大多是卧碑或小型立碑,位置在陵园中后部,周围种着女贞和侧柏,虽不靠前却胜在静谧。中端墓位价格多在6万到10万,以花岗岩立碑为主,位置靠近主干道或景观区,孝贤园”“福寿亭”附近,能望见远处山景。更高端的墓位价格就没了准线,15万以上的家族墓或“吉位”并不少见——汉白玉材质的碑身泛着温润的光,刻字用的是手写书法,连维护都是专人定期打理,连风掠过碑面的痕迹都要仔细擦去。
为什么同样是龙居山的墓位,价格会差这么多?其实门道都在“细节”里。墓型是基础:卧碑省空间,价格自然比立碑低;材质是加分项:普通花岗岩和进口汉白玉的成本能差出几倍,摸一摸碑身就知道——好的石头像婴儿皮肤般细腻,没有粗糙颗粒;位置是关键:阳面、近景观的“望山台”一排,能看见整个陵园全景,价格比背阴处贵出三分之一;服务是隐形成本:有些墓位包含20年管理费、每年清明祭祀服务,甚至墓碑清洗维护,这些“看不见的钱”加起来,也会让总价不一样。张姨最后选了小溪边6万多的立碑,她说:“老伴儿生前爱钓鱼,这儿能听见水声,他肯定喜欢。”
选龙居山的墓位,最该想的不是“多少钱”,而是“我需要什么”。预算有限就选经济型卧碑,陵园绿化维护统一,不会因为价格低就差了成色;想给长辈选“舒服”的位置,就多走几步看靠坡的地方,阳光能晒到碑面,风也不会直吹;注重材质就蹲下来摸碑身——好石头的温度都比普通的暖一点。还有件事要记牢:问清总价包含什么,管理费是不是每年交,有没有刻字费、安葬费这些额外支出,别等付了钱才发现“还有尾巴”。
龙居山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幅字:“以心为尺,量度每一寸土地”。其实价格从来不是衡量墓位的唯一标准,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心意才最珍贵——比如老伴儿喜欢的水声,比如孩子选的刻着“爸爸的花园”的墓碑,比如工作人员递来的一杯温水。就像张姨说的:“我花的不是买石头的钱,是给老伴儿找了个能安心的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