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槐花香裹着豆浆的热气飘过长街,我抱着早餐往单位走,路过凤凰山脚下的墓园时,看见几位老人蹲在墓碑前,用软布擦拭着碑身的刻字。风掀起其中一位老人的衣角,露出他怀里揣着的玻璃罐——里面装着晒干的野菊花,是墓里人从前最爱的。这一刻突然懂了,为什么大家总把墓园叫做"最后的家":这里没有冰冷的价格标签,只有藏在数字背后的牵挂。
说起上街区双人墓地的价格,倒不是能一刀切的数字。上周陪邻居张阿姨跑了三家墓园,从凤凰山到嵩山脚下,听销售念叨了一路"位置、环境、碑型",才摸清楚这里的价格脉络——大多在6万到18万之间,差别的根源,全在"合不合适"这四个字里。
最直观的是位置。上街区的墓园几乎都依山而建,南部山区的土地像被揉碎的绿绸缎,裹着一个个墓园。离城区最近的凤凰山陵园,门口就是直通中心路的柏油路,开车10分钟就能到,里面挨着主干道的双人墓位,价格能到12万以上;往山里走两公里的福安园,门口种着两排老梧桐树,秋天叶子落得满地金黄,墓位价格却比凤凰山便宜3万——张阿姨站在梧桐树下算过账:"多开10分钟车,能省3万,用来给老伴买他最爱的紫砂壶,值。"
再就是环境,这是最容易让人"多花钱"的地方。上街区的墓园总爱把山景"搬进"墓区:有的墓园在墓位旁种了成片的桂花,八月里香得能飘半座山,这样的"桂香墓"比普通墓位贵2万;有的把人工湖挖在墓区中央,湖水映着远处的嵩山轮廓,叫做"山影湖墓",价格直接跳到15万。还有一次跟着销售去看"生态葬"区,几棵连理树缠在一起,树坑里是双人墓位,销售说这叫"比翼树葬",价格10万——旁边站着的年轻姑娘眼睛亮了:"我和他谈恋爱时就说要一起种棵树,这下正好。"
碑型的差异像打开了另一个价格抽屉。传统立碑是最"接地气"的:汉白玉或花岗岩的碑身,刻着"先考先妣"的楷书,线条方正得像老房子的门楣,价格大多在8-12万;艺术碑就鲜活多了——有刻着梅兰竹菊浮雕的,有做了镂空云纹的,甚至有把夫妻合照相嵌在碑上的瓷像碑,价格能到12-18万;最贵的是定制碑,上个月有个客户要做钢琴形状的碑,因为去世的爱人是钢琴老师,石材厂雕了三个月,最后算下来要20万。客户摸着碑身的琴键说:"她生前总说要弹到八十岁,这下在那边也能接着弹。"
服务是最容易被忽略的"隐形价格"。有的墓园提供免费接送,你一个电话过去,面包车就停在小区门口;有的有"代祭扫"服务,每年花几百块,就能有人帮你擦墓碑、献花;还有的墓园设了"亲情馆",能放亲人的遗物——比如张阿姨的老伴爱抽烟,她就把老伴的烟斗放在亲情馆里,说"想他的时候,能来摸摸烟斗,像他还在身边"。这些服务会让总价高一点,但张阿姨说:"钱花在能安心的地方,比什么都强。"
其实跑了这几趟,我倒觉得选双人墓地从来不是"买贵的",而是"买对的"。先把预算摆在台面上——是想花6万选个清净的山坳,还是花18万选个有湖景的位置;再查资质,一定要看民政部门的批文,没批文的墓园再便宜也不能碰;然后一定要实地走一走,摸一摸碑身的石材,闻一闻墓区的花香,坐下来看看风怎么吹过树梢——毕竟这是要陪亲人一辈子的地方。
傍晚下班时再路过墓园,夕阳把墓碑染成了暖金色。几位老人已经走了,石凳上留着半杯没喝完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