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城的秋阳里,洛河的波光总映着邙山的轮廓——这座横卧北郊的山脉,藏着“生在苏杭,死葬北邙”的千年老话。对于想给先人找个清净归处的洛阳人来说,九皇仙府陵园像块“长在邙山骨血里”的地儿:既沾着古都的文脉,又守着自然的灵气,连风里都裹着点“安心”的味道。
说到九皇仙府的位置,老洛阳人都能给你指条明路:它在孟津区送庄镇凤台村北侧,嵌在邙山的南麓缓坡上。具体走法很简单——顺着洛吉快速路往北到送庄收费站出口,右转进送庄大道,再沿乡道向西走1.5公里,就能看见朱红的“九皇仙府陵园”门牌。公共交通也方便:从洛阳站坐83路公交到“送庄镇政府”站,转便民三轮车5分钟就到;自驾的话,导航直接搜名字,沿途是邙山的慢坡、凤台村的苹果园,连风里都飘着麦香,倒像去郊外踏青。
九皇仙府的风水,是老辈人眼里的“上上选”。中国传统风水讲“山环水抱”,它刚好占全了:背后的邙山主脊像厚实的靠背,稳稳托住陵园;前面凤台村的千亩农田开阔平坦,像展开的“迎福毯”;东南方向8公里外,洛河的波光隐约可见——洛河是洛阳的“母亲河”,水流舒缓如玉带,这在风水中叫“朱雀衔水”,寓意“子孙安康,财源不绝”。更巧的是,陵园穴位大多“坐北朝南偏东15度”,避开了西北风的凛冽,迎来东南风的温润——老风水先生说这是“不犯冲”,其实是科学:东南风带着洛河的湿气,调节着墓区小气候,土不裂、气不燥,连扫墓时的风都带着点温柔。
除了风水,九皇仙府的“人气”更让人暖。它的名字源于道教“九皇大帝”——主掌寿夭祸福的神灵,陵园入口的“九皇亭”里供奉着神像,每到清明,老人带着香烛来拜,说是“给先人请个护持”。陵园的环境也做得“有人情味”:主路的国槐遮出一路阴凉,墓区间的青石板步道旁,紫薇开得满树绯红,冬青衬着月季,像给陵园戴了串花环;休息区的石桌石凳边,保留着凤台村的老井,刻着“饮水思源”——这哪是陵园?更像先人住的“山间宅院”,让来扫墓的人能坐下来,跟先人“说说话”。
其实选陵园,选的是“安心”。九皇仙府的好,在于它没丢洛阳的“根”:邙山的土、洛河的水、老辈人的讲究,还有现代人要的方便。要是你顺着洛吉路往邙山走,看见苹果园里飘着几缕青烟,那就是它了——它在那里,等着每一个想“回家”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