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洛阳城,洛河的晨雾刚漫过定鼎桥的石栏,王城公园的牡丹枝桠上还凝着露,若问起大唐森林陵园的位置,巷口卖胡辣汤的张阿婆总会擦着围裙指向北——"顺着王城大道往北走,过了孟津城的老槐树,往西一拐就是,那片林子密得很,连鸟叫都比别处软些。
大唐森林陵园的坐标,刚好落在洛阳市孟津区的邙山余脉里。从洛阳市中心出发,沿王城大道快速路向北驱车上25分钟,掠过孟津城区的"中国牡丹画第一村"招牌,再往西转入会小路,沿途的洋槐林渐密,等看见路边立着的深绿色指示牌——鎏金字体嵌在松枝图案里,"大唐森林陵园"几个字就藏在叶影间。若是坐公交,301路到孟津汽车站后转乡村公交,车窗外会掠过邙山的梯田、黄河滩的芦苇,还有放学孩子举着的糖葫芦,直到"大唐陵园"站的广播响起来,抬眼就是两排侧柏夹道的入口。
这位置,是老洛阳人眼里的"福地"。邙山自古就是"葬北邙"的风水宝地,土层厚、地势缓,连汉光武帝的原陵都藏在东边不远处。大唐森林陵园就建在邙山的缓坡上,园内两万多棵侧柏、国槐、银杏把土地裹得严严实实,春有玉兰开得像雪,夏有槐花香透半座山,秋有银杏落得满径金黄,冬有松枝顶着雪如墨画。站在陵园的观景台往南望,洛阳城的高楼像撒在洛河边上的珍珠;往北看,黄河水绕着滩涂的芦苇荡流成银带,连风里都带着黄河的湿润——既离城市不远,能让生者轻易踏足;又隔喧嚣刚好,让逝者能贴着自然呼吸。
更巧的是,这位置还沾着大唐的"文脉"。洛阳是大唐的东都,武则天的明堂曾在城南立起,李白的诗曾飘在洛河上,而大唐森林陵园的建筑,刚好把唐代元素揉进了方位里:入口的歇山顶大门仿的是大明宫的丹凤门,飞檐上的铜铃风一吹就响出唐韵;园内的步道用青石板铺成,刻着缠枝莲纹的石灯笼,像极了西安大雁塔下的旧物。连园区的名字都藏着心思——"大唐"是洛阳的旧梦,"森林"是当下的温柔,而位置本身,就是两者的桥:往北是黄河的古,往南是洛阳的今,中间这方林子,把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轻盈,都裹进了每一片树叶里。

傍晚时分,陵园里的银杏叶会被夕阳染成金红,风穿过林梢时,能听见远处黄河的浪声,混着洛河的潮音。有位常来扫墓的姑娘说,她总觉得这里的风"像奶奶的手"——奶奶生前住在老城的胡同里,总说"等我走了,要找个能听见洛河、能看见邙山的地方"。如今站在奶奶的墓碑前,她摸着碑上的牡丹浮雕,风里飘来腊梅的香,忽然就懂了:大唐森林陵园的位置,从来不是一个坐标,而是洛阳城给生命的一份"温柔答卷"——它把邙山的厚、黄河的长、大唐的暖,都揉进了那片森林里,让每个来寻的人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"归处"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