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的清明,总伴着牡丹的香风。当王城公园的牡丹打了苞,邙山脚下的朝阳陵园就开始有了烟火气——老人们攥着用红布包着的花馍,年轻人捧着刚从花卉市场挑的百合,沿着神道一步步走到亲人墓前,拔拔碑缝里的草,擦擦碑上的灰,再絮絮叨叨说些家常话。这是刻在洛阳人骨血里的仪式感,像洛河的水,年年岁岁,从没有断过。
孟津的朝阳陵园,我算得是“老常客”了。去年清明去的时候,进大门就有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递热水,说“阿姨,先喝口热的再上去”;门口的免费摆渡车直接开到墓区入口,省了我这个膝盖不好的人不少力气。烧纸的地方搭了防风棚,工作人员举着灭火器守着,生怕火星飘到旁边的柏树林里;还有个“鲜花兑换点”——拿一摞烧纸能换一支白菊,我换了两支,一支放在妈妈碑前,一支插在旁边空墓的花坛里,想着“万一有没人看的老人,也能闻闻花香”。陵园的师傅说,这两年这样的兑换点越来越受欢迎,去年清明换出去三千多支花,烧纸的烟比前年少了一半。
说到2025年清明能不能正常祭扫,其实从最近两年的情况就能看出些门道。洛阳市民政部门这几年的政策一直是“便民、文明、安全”,2023年取消了预约制,2024年干脆把“清明便民服务月”延长到了整个三月底到四月初;朝阳陵园作为正规的经营性陵园,每年都会提前一个月在公众号上发公告,写清开放时间、注意事项,甚至连附近的停车场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。我问过陵园的办公室主任,他笑着说:“只要政策不禁止,我们肯定开门。就算有啥变化,我们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——毕竟,谁不想让老百姓顺顺利利给亲人上柱香呢?”
提前做些“小准备”,能让祭扫更从容。比如关注朝阳陵园的公众号“孟津朝阳陵园”,去年三月十五号就发了《2024清明祭扫须知》,里面写着“早8点至晚6点开放”“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”“墓区禁止使用无人机”;比如尽量避开四月五号当天的高峰,去年我四月三号去的,墓区里人不多,能安安静静跟妈妈说会儿话——她生前总说“人多了闹得慌”;再比如准备点“有温度”的东西:带一张孩子画的追思卡,或者把自己种的薄荷剪一支插在碑前,比烧纸更能传达心意。还有防火一定要记牢!洛阳春天风大,去年清明我就见护林员追着风跑,把飘起来的纸灰踩灭,脸上全是汗——咱们多注意点,也能让他们省点心。
清明的仪式感,从来不在“形式”里。我在朝阳陵园的银杏林里见过一个小伙子,蹲在墓前给爸爸看手机里的婴儿照:“爸,您当爷爷了,小丫头的眼睛跟您一模一样。”也见过一对老夫妻,把自己蒸的枣花馍放在墓前:“闺女,你小时候最爱的枣花,我跟你爸蒸了一早上。”这些瞬间,比烧多少纸都让人心里暖。就算2025年清明有什么小变化,只要能站在亲人墓前,说说话,擦擦碑,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想念。
再过几个月,牡丹就要开了,邙山的草也会绿起来。如果您也在想着2025年去朝阳陵园祭扫,不妨现在就关注着公众号,提前规划好时间——毕竟,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想念,值得我们好好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