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的街头巷尾,常有老人凑在一块儿聊“身后事”——“得找个能让娃常来的地方”“别太偏,不然孙辈放假才能过来”“最好有树,像老家的院子那样”。新密的凤凰山陵园,像是把这些念叨都听进了心里,在离郑州不到40分钟车程的凤凰山脚下,搭起了一座“能回家的陵园”。
不少人第一次来凤凰山陵园,都惊讶于“居然这么近”。从郑州二七广场出发,导航搜“凤凰山陵园”,走郑少洛高速转密州大道,不到40分钟就能看见山门——沿途会经过新密的小吃街,要是早出发,还能顺路买份密县炒面当早餐。要是不想开车,陵园每天有两班免费班车,早上8点从紫荆山地铁站C口发车,下午3点从陵园返回,车上有工作人员提前联系,怕老人坐久了累,还备着热水和急救包。上次我陪楼下的王阿姨去选墓,她坐在班车上掰着手指头算:“我家在中原万达,坐班车过去才1个小时,比我去儿子家还近!”
凤凰山的山形很“顺”,像个半开的怀抱,陵园就嵌在这个怀抱里。沿着石阶往上走,两旁的松柏长得比人高,枝叶交叠着挡住阳光,漏下来的光斑在石板上跳。春天的时候,山脚下的玉兰开得满树白,花瓣飘进旁边的竹林,落在某块刻着“爱妻周秀兰”的墓碑上;夏天的傍晚,蝉鸣裹着槐花香漫上来,不少子孙陪着老人在凉亭里坐,指着远处的密州湖说“您看那片云,像不像咱去年去云台山看的瀑布?”;秋天最热闹,半山腰的银杏林黄得透亮,风一吹,叶子像小扇子似的落下来,有的落在墓碑前,有的飘进旁边的花坛——工作人员说,这些银杏是十几年前种的,现在刚好成了“天然的纪念”;冬天的雪天最静,松枝压着雪,墓碑上落着薄雪,工作人员会拿着软毛刷,轻轻把雪扫下来,露出下面清瘦的字迹:“先父陈建国,生于1945年,卒于2022年,爱钓鱼,爱给我编竹筐”。
凤凰山陵园最打动人的,是把“孝”字揉进了每一个细节里。进门的孝文化广场,石头上刻着二十四孝的故事,可不像别的地方刻得生硬——“扇枕温衾”的画面里,小孩的袖子卷着,露出细细的胳膊,母亲的被子上还刻着补丁;“百里负米”的儿子,背上的米袋勒着肩膀,脸上却带着笑。上个月有位从深圳回来的小伙子,想给去世的母亲办场追思会,工作人员帮他在广场搭了个小舞台,搬来母亲生前最喜欢的缝纫机,还找了位会唱豫剧的阿姨,唱了一段《花木兰》——小伙子说,母亲生前是豫剧迷,那天风刚好,吹得舞台上的红绸子晃,他忽然听见母亲在旁边说“儿啊,唱得真好”。还有“代客祭扫”服务,要是子孙实在忙,工作人员会帮着擦墓碑、摆鲜花,拍段15秒的小视频发过去;每年清明,陵园会组织“放河灯”活动,大家把写着思念的灯放进密州湖,灯飘啊飘,像星星落进了水里。
住在附近的张大爷,每天早上都会来陵园散步,帮着工作人员扫扫台阶,和相熟的家属聊聊天。“这儿不像别的陵园,冷清清的。”张大爷指着不远处的凉亭说,“你看,那家人在给老人摆月饼,那家人在给孩子讲爷爷的故事,连风都是暖的。”对于郑州人来说,凤凰山陵园不是“终点”,是“另一个起点”——是子孙能常来“回家看看”的地方,是能和亲人“接着聊天”的地方,是“不管走多远,一转头就能看见”的地方。它像城市伸出去的一只温柔的手,轻轻接住了郑州人的“归处”,让“思念”不再隔着距离,让“回家”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