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清明前后,郑州通往北邙山的路上总飘着些菊花香——有人捧着花盒往山上走,有人蹲在墓碑前擦碑缝里的青苔,也有不少人拽着园区工作人员问:“今年的价格没涨吧?”作为北邙山下扎根了十年的老墓园,北邙南山陵园的价格表从来不是贴在墙上的冰冷数字,而是顺着山势铺展开的、归处”的具体回答。
先说说这片土地的底色。老辈人常念的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不是空话,北邙山的黄土里埋过王侯将相,也藏着普通人的烟火气。南山陵园就坐落在北邙山南麓的缓坡上,从郑州开车走连霍高速四十分钟能到,下了高速转进柏油路,两旁的侧柏越走越密,等看见园区门口那座刻着“归园”的石牌坊,风里已经飘着松针的清苦味了。园区里没有挤得慌的墓碑群,反而顺着山势分成了“松涛”“竹影”“花溪”几个区,每块墓碑前都留了半平方米的小花园,有的种着月季,有的摆着多肉,连排水沟都藏在冬青丛里,走在园区里,倒像逛一座藏在山里的植物园。
最受关注的价格,其实藏着挺多“实在”。根据2024年最新整理的价目表,园区的墓型主要分三类:第一类是生态葬,比如树葬和花葬,价格在1.2万到2.5万之间——树葬是把骨灰盒埋在银杏或侧柏下,墓碑是一块刻着名字的金属牌,连带着20年的管理费和每年两次的树木养护;花葬更巧,骨灰混在花肥里,春天的时候墓位上会开一片二月兰,价格比树葬再低两三千。第二类是传统墓,以双穴为主,价格从3.8万到8万不等——差别主要在位置和材质:靠近主路“松涛区”的阳位墓,能晒到上午的太阳,价格要比靠山后的“竹影区”贵1.5万左右;石材用汉白玉的墓碑,比花岗岩贵出一万,毕竟汉白玉的纹理更润,雨打上去不会留污痕。第三类是艺术墓,价格跨度最大,从6万到15万都有——有的设计成翻开的书,书页上刻着逝者生前写的诗;有的做成小钢琴,琴键是用黑金沙石做的;还有的是个小亭子,亭子里摆着逝者生前的茶杯,这些墓型都是设计师一对一定制的,光设计稿就要改三四次,价格自然高些。
其实价格背后的“含值量”更重要。北邙南山陵园的每一笔价格里,都包含了三样东西:一是“看得见的成本”——墓碑石材、墓基施工、绿化种植;二是“看不见的服务”——20年的园区管理费、每年两次的墓碑清洁、逢年过节的鲜花布置;三是“放心的保障”——园区有专门的维护队,每天早上会绕着园区走一圈,看见歪了的墓碑会扶,枯了的树会换,连墓前的小花园都会帮着浇水。比如3.8万的传统双穴墓,看起来比有些墓园贵一点,但算上这些服务,其实每一年的成本摊下来才一千多,比外面找保洁擦碑还划算。
选墓的时候,倒不用盯着价格表死磕。预算有限的话,生态葬是真的香——去年有个阿姨选了树葬,今年春天去看,那棵银杏发了新芽,阿姨坐在树底下说:“我爸生前爱种果树,现在他变成树了,倒天天能看着树长大。”注重家族传承的,可以选传统墓里的“家族区”,几块墓碑挨着,逢年过节一家人来祭扫,倒像在山里聚了个会;想要留个“独特记忆”的,艺术墓真的能把思念变成具体的样子——有个小伙子给妈妈做了个“咖啡杯墓”,因为妈妈生前每天要喝两杯咖啡,现在墓前的石杯子里,永远摆着一朵新鲜的非洲菊,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。
最后想说的是,选墓园从来不是“买块地”那么简单。上个月有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