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小区楼下的快递柜旁总聚着人唠嗑,话题绕来绕去都是“龙居山陵园开放没?”——眼看清明要到了,想提前去给家里老人祭扫的、刚选了墓位想实地看看的,都等着个准信儿。我上周刚陪妈妈去过,索性把亲耳听的、亲眼见的攒成话,跟大伙儿唠唠。
龙居山陵园早就在正常开放了,只不过今年清明多了点小提醒:进门要带身份证登记,开车的话提前查好“龙居山陵园停车场”的导航——门口的路刚拓宽过,但高峰时段还是得早半小时出门。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会不会不让进”?放心,大门敞着,连门口的石狮子都像在笑着迎人。
进了门才知道,这儿哪是印象里“阴森森”的陵园?背靠龙居山主峰,迎面是一片铺着阳光的山坳,春夏有桃林开得粉艳,秋天银杏叶落得金黄,连冬天的松柏都挺着绿莹莹的身子,像一群守着家的老伙计。我妈扶着外婆的墓碑,指尖碰了碰碑前的山茶花:“你看,这花是陵园刚种的,跟你生前养的那盆一个样。”风从山尖吹下来,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,远处传来山雀的叫声,连空气都比市区里清透得能咬出甜来——妈妈说,外婆生前最嫌市区吵,现在倒像住在了“山窝里的桃花源”。
更暖心的是这儿的服务。导览员穿藏青色制服,说话声音软软的,看见我妈攥着手机找墓号,立刻凑过来:“阿姨跟我来,3区的路刚铺了防滑砖,您慢点儿。”走到半路,看见“便民服务点”摆着免费矿泉水和湿纸巾,有个工作人员正举着手机给家属打电话:“叔叔的墓碑我擦了三遍,照片上的灰都擦干净了,等下视频发您。”后来才知道,这是“代祭服务”——针对实在来不了的人,工作人员会帮着摆鲜花、擦墓碑,连花瓣的位置都要跟家属确认。我妈戳了戳我胳膊:“要是以后我走不动了,也找他们代祭,比我自己来还仔细。”
最意外的是这儿的“人气儿”。沿着主路走,有面画着“二十四孝”的文化墙,旁边配着手写的小字:“最好的怀念,是把逝者的温柔记在心里。”墙根下几个老人在打太极,音乐放得轻轻的,连动作都跟着山风慢下来;草坪上有个小孩攥着风筝跑,妈妈在后面喊“别踩小花”——原来这是“亲子纪念区”,允许家属带孩子来,说是“让孩子知道,想念的人从来没走”。我蹲在墙前看画,旁边穿唐装的老爷爷说:“我每周都来,不是祭扫,是来走走路——这儿的风像我老家的山风,能想起我爹当年锄草的样子。”
临走时回头望,阳光裹着云落在山尖,把每块墓碑都染成暖金色。妈妈轻声说:“原来陵园不是冷的,是热的——热在风里,热在人的心里。”是啊,龙居山开着的哪是大门?是生者与逝者的“连接门”:风里藏着想念,服务里裹着贴心,连文化墙的画都在说“别怕,我们还在一起”。
要是你也在问“龙居山开放了吗”?我想告诉你:它不仅开着,还把最暖的心意,都藏在每一片树叶、每一声问候里——等你去了就知道,这儿不是“告别之地”,是“记得之地”,是山风会帮你传话说“我想你”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