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末,跟着妈妈去给姥姥扫墓,她一边翻找后备箱里的菊花一边念叨:“还是龙居山好走,不用绕山路,到了还能找着去年的那棵老槐树。”作为郑州土生土长的姑娘,我也算跟着跑过不少陵园,龙居山的“不费劲”,大概是最让郑州人安心的地方。
龙居山陵园在二七区侯寨乡,刚好卡在市区和南部山区的过渡带。自驾的话走嵩山南路一直向南,大概40分钟就能到,路面平整得很,就算是新手司机也不用怕绕路;坐公交更方便,563路直达园区门口,站名叫“龙居山陵园”,下车抬头就能看见入口的石牌坊,上面刻着鎏金的“龙居山”三个字,旁边爬墙虎缠得郁郁葱葱,春天时连石缝里都冒出点新绿,倒不像传统陵园那么严肃。
说到环境,龙居山最打动人的是“没改太多”——山坡上的侧柏是原生的,粗粗的树干上还留着多年的风痕,树冠连成片像层绿云;山脚下的龙泽湖是天然的,湖水清得能看见里面的小鲫鱼,湖边的柳树垂到水面,偶尔有白鹅游过去,涟漪能晃到远处的碑前。上次跟着工作人员逛,他说:“我们尽量不砍树不填湖,好多人家选墓都要找老树下的位置,说‘老人生前在老家院子里有棵槐树,现在能接着守着树’。”站在姥姥的碑前,风裹着草木香吹过来,老槐树的影子落在碑上,连刻着的名字都染了点柔和的光。
服务这点,龙居山的工作人员总带着股“郑州式热心”。上次扫墓碰到个拎着大袋祭祀用品的阿姨,刚上台阶就有个小伙子过来:“阿姨我帮您拎,这台阶陡。”阿姨说“不用”,小伙子还是接过袋子跟在后面,直到把东西放在碑前才走。还有次帮朋友代扫,我站在入口翻手机查位置,个穿藏蓝制服的大姐过来:“姑娘第一次来吧?我带您去登记处,那边能查墓碑号。”登记处的桌子上放着免费矿泉水和纸巾,墙上的“祭祀注意事项”是手写的,歪歪扭扭的字体倒比打印的更暖心——上面写着“烧纸请在指定区域,风大时记得扶着纸盆”,像邻居阿姨的叮嘱。

身边选龙居山的人越来越多。邻居张阿姨的老伴去年走了,她选了龙泽湖边的位置:“他生前爱钓鱼,现在能天天看湖水,肯定高兴。”上周碰到她,她说“昨天来送饺子,工作人员帮我把饺子放保温盒里,说‘天凉,别让老叔吃凉的’”。同事小王给爷爷选了块碑,设计师特意问了爷爷的爱好,把象棋刻在碑边,小王说:“爷爷生前天天在小区门口下象棋,看到碑上的象棋,我总觉得他还坐在石凳上喊‘将!’。”
其实对郑州人来说,选墓地从来不是选块石头——是选一条不用绕路的归途,选一片能认出的风景,选一群能接住思念的人。龙居山没什么“高大上”的宣传,就凭着这份“像老家一样”的实在,成了不少人的“归处”。就像妈妈说的:“等我老了也选这儿,守着姥姥的老槐树,你们来看我不用翻山路,到了就能找着树,闻着草木香,像回了趟老家。”

风又吹过来,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,远处龙泽湖的白鹅叫了一声,连思念都变得软乎乎的——这大概就是龙居山最动人的地方:它不是冷冰冰的陵园,是藏着思念的山林,把每一份牵挂都裹在草木香里,慢慢熬成岁月的温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