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的秋天总带着股子温凉的甜,街边上的糖炒栗子香飘得远,巷口的老人们摇着蒲扇说往事,话题里常绕着城北的万寿山。不是那座名山大川,是咱辉县人自己的“后花园”——万寿山公墓。问起它的价格,住在附近的张阿姨摆手笑:“不是贵得咋舌的买卖,是份能搁心的实在。
说到万寿山的位置,辉县人都觉得“挑得巧”。它在城北的浅山脚下,离市区就二十分钟车程,顺着太行大道开过去,沿途能看见成片的玉米地、挂着红柿子的树,还有飘着炊烟的农家院。这份“离城不远,离自然很近”的距离,是价格里的第一份底气——祭扫不用赶大早,也不用翻山越岭,对年纪大的人来说,这就是最实在的方便。再聊墓型,陵园里的选择合着辉县人的脾气:喜欢传统的,选刻着松鹤或龙凤的立碑墓,石材是本地太行山上的青石,摸起来有岁月的凉;想环保点的,选生态树葬或花葬,把骨灰埋在松树下、月季丛里,立个小铜牌刻名字,风吹过松针响,倒像逝者在轻轻说话。价格嘛,立碑墓大概从三万起,生态墓一万出头就能定,主要看选的位置和石材——比如靠人工湖的“福泽区”,能看见鱼游,价格比山后的“静思区”贵点,但贵得有理,毕竟谁不想让亲人挨着喜欢的风景。
但万寿山的“值”,从来不是靠位置和墓型堆出来的。早上六点,保洁阿姨就拿着扫帚扫落叶,把每一级台阶都擦得能照见人;夏天的紫薇花开得满坡,蜜蜂绕着花瓣转;秋天的银杏叶铺成金毯,踩上去沙沙响;连卫生间都飘着淡淡的檀香,没有一点异味。有回帮邻居李叔办手续,工作人员拿着张手绘的陵园地图,指着“亲情园”说:“这儿挨着人工湖,您母亲生前爱养鱼,我昨天还看见两条红鱼游到岸边,跟等着人似的。”末了递上一杯温温的茉莉花茶:“有啥不明白的,随时找我,我叫王敏,电话写在这张纸上,24小时开机。”李叔接过纸,手有点抖:“我妈走得急,没来得及选地方,这回算是找着让她舒服的地儿了。”
最让辉县人放心的,是万寿山的“透亮”。陵园门口的公示栏里,每一项收费都写得明明白白:墓位费、二十年管理费、刻字费、石材升级费,连祭扫用的鲜花篮都标着价格——三十块钱一篮,比市区花店还便宜。去年陪同事去选墓,工作人员拿了本价目表,翻到某一页说:“这个位置是‘德馨区’,离主路近,您父亲腿脚不好,祭扫不用爬台阶,价格三万二,包含管理费和刻字费,没有其他费用。”同事有点犹豫:“会不会还有额外的钱要交?”工作人员笑着摇头:“您放心,我们这儿没有‘隐形消费’,所有费用都在这张表里,签合同的时候会再核对一遍。”
其实对辉县人来说,问万寿山的价格,不如问“一份能安放思念的安心,值多少钱”。它不是贵得让人望而却步,也不是便宜得让人怀疑,是“我花了钱,能确定我爱的人在这儿过得好”的踏实。就像陵园门口的老槐树,枝桠上挂着红红的灯笼,风吹过来,灯笼晃啊晃,像在说:“回来吧,这儿是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