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邙山裹着一层淡青色的雾,沿着黄河边的柏油路往上走,风里飘着槐花香,偶尔能看见有人捧着一束白菊,往山坳里的红门去。那红门里,是邙山的陵园——对于在郑州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来说,"葬在邙山"不是迷信,是刻在骨子里的"归根"。
老郑州人总说"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",这话传了上千年,倒不是说邙山的土有多金贵,而是它的"脾气"太合心意。邙山是黄土高原伸到河南的余脉,山上的土是那种"攥一把能成型,松开又不散"的原生黄土,不会像南边的黏土那样容易积水;又紧挨着黄河,站在山顶能看见黄河像条金带绕着山走,连风都带着点湿润的水汽,不燥不烈。这样的山,往根儿里说,能藏住气"的地方——对于讲究"归处"还有什么比"稳当"更重要?
现在邙山上的陵园不算少,但真正合法的也就十多家——毕竟买陵园不是买房子,要是没有民政部门的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往后说不定要出乱子。其中最被人念叨的,是北邙陵园、天赐陵园和慈恩园这几家。北邙陵园在邙山主峰下,沿着老107国道往上走就能到,园子里的墓碑大多朝着黄河拐弯的方向,站在碑前望出去,能看见黄河从西边来,向东边流,视野敞亮得能装下半片天空;天赐陵园藏在古荥镇旁边的侧柏林里,进了门听不到马路上的噪音,只有鸟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,适合喜欢安静的家庭;慈恩园离黄河湿地更近,春天的时候,园子里能看见白鹭从湿地飞过来,落在松枝上,连空气里都带着点青草香。
说到"哪个风水好",其实老辈人讲的风水,从来不是什么"犯冲""招财"的虚头,而是"住着舒服"。比如北邙陵园,背靠主峰,前望黄河,这叫"背有靠,前有照",风从山上吹下来,经过黄河的缓冲,不会急吼吼地灌进衣领;太阳从东边升起来,正好照在碑面上,上午暖得刚好,下午又躲在山后,不会晒得人发慌。天赐陵园虽然不在主峰,但它占着邙山的余脉,周围的侧柏长得密,夏天能挡住毒太阳,冬天能拦住西北风,园子里的青石板路走起来稳当,连下雨都不滑;慈恩园更妙,挨着湿地,空气湿度刚好,既不会让碑面干裂,也不会潮得长霉,连园子里的草都比别处长得旺。
其实选陵园,除了"风水",更要盯紧实在的事儿。首先得看"红本本"——有没有民政部门的审批,要是拿不出来,再便宜也不能碰;然后看交通,要是离市区太远,每次扫墓都要开两个小时车,时间长了谁都累;再看服务,有没有免费接送、代祭这些事儿——要是子孙不在郑州,逢年过节能有人帮着摆束花、擦个碑,心里也踏实;最后看环境,园子里有没有垃圾桶、有没有人打扫,要是到处都是枯枝败叶,就算风水再好,也让人堵得慌。
傍晚的邙山最温柔,夕阳把黄河染成橘红色,山坳里的陵园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。那些灯不是装饰,是儿孙们给逝去的人留的"家的光"。对于郑州人来说,邙山的陵园从来不是"终点",是"另一个家"——那里有熟悉的黄河风,有闻惯了的槐花香,还有那句没说出口的"我想你",藏在每一阵吹过墓碑的风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