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座墓碑背后,都是一段未说完的牵挂。当我们想给故去的亲人找一处“家”,御泉陵园常被提起——这座藏在京郊山怀里的公墓,到底能给两个人的“身后伴”留多少预算?
御泉陵园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,背靠天寿山余脉,前有小龙河环绕,连风都带着松叶的清苦。作为北京市民政局批准的经营性公墓,它的“身份”先让不少人放了心——毕竟买墓最怕遇到“黑公墓”,钱花了还没保障。园区不算大,但规划得很规整,主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油松,枝叶交叠成绿色的拱廊,走进去像进了老家的村路,让人不自觉放轻脚步。
最直观影响双人墓价位的是位置。陵园里的“好位置”像景区的观景台——比如靠近主入口、能看见山景或小龙河的“前排区域”,双人墓价位大概在12万到18万之间;如果是园区中部、周围有绿树但没特别景观的“普通区”,价格会落到8万到12万;要是更靠里的“安静区”,比如在松树林深处,只有鸟叫和风声的地方,预算6万到8万也能找到合适的。有位常来扫墓的阿姨说,她给父母选的就是中部区域的墓,“爸妈生前爱清净,这里离主路远,不会有人打扰,站在墓前能看见远处的山,像他们以前在老家种玉米的山坡。”
墓碑的材质和碑型是另一个“价码牌”。汉白玉的墓碑像给亲人穿了件“白纱”,细腻光滑,阳光下泛着温温的光,但价格也高——双人墓要比普通材质贵3万到5万;花岗岩的性价比最高,耐风化,颜色可选深灰或芝麻白,摸起来有粗粗的颗粒感,像老家的石磨,价格比汉白玉低1/3左右;还有一种“生态碑”,用仿石材料做的,主打环保,表面有类似树皮的纹理,适合想给亲人留“自然感”的家庭,价格能再降1万到2万。碑型也有讲究:传统的“合葬碑”是两块墓碑并排,刻着夫妻的名字,简单方正,价格适中;要是想要更有仪式感的“连体碑”,比如碑身连成一个整体,刻上“携手百年”之类的铭文,价格要贵2万左右;艺术碑更特殊,比如做成书本形状或带浮雕的,适合想给亲人留“个性”的家庭,但预算得加到10万以上。
还有些“隐形费用”要算进去。比如墓碑刻字,普通宋体是免费的,但要是想刻手写体或烫金,得加1000到3000块;陵园的管理费,每年大概500到1000块,一般一次性交20年;如果想在墓前种棵松树或月季,每年要交500块左右的绿化维护费。这些钱不多,但提前知道能避免“临时加钱”的尴尬。
其实选墓不是“越贵越好”。有对年轻夫妻给去世的父母选了“生态碑”,7万多,他们说:“爸妈生前是中学老师,总说要环保,这个碑用的是再生材料,符合他们的性格。”还有位叔叔选了安静区的花岗岩墓,8万,他说:“我和老伴以后也要葬在这里,现在先给父母占个‘邻居’,等我们去了,还能像以前一样一起聊天。”
御泉陵园的双人墓价位,说到底是“需求匹配”的结果。你想要景观好的,就多花点钱;想要安静的,就选偏一点的;想要环保的,就选生态碑。关键是要去实地看看——踩踩园区的路,摸摸墓碑的材质,问问工作人员“这个位置冬天会不会冷”“那个碑型会不会掉漆”。毕竟给亲人的“家”,不是价签上的数字,是藏在每一寸石头里的“心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