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裹着青草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好站在皇帝岭陵园的草坪区——嫩绿色的草叶刚没过脚踝,几株早开的二月蓝缀在其间,远处的伏羲山还留着些没化尽的残雪,倒把这一片生机衬得更清亮。作为新密本地人,我早听家里长辈说过,这座陵园藏在伏羲山余脉里,往南两公里就是溱水河,建园时就定了"生态优先"的调子,连园区小路都用透水砖铺就,雨落下去直接渗进土里,不会积成水洼。
大概四五年前,草坪葬在这儿慢慢火起来。和传统立碑墓不同,这儿没有高耸的墓碑,取而代之的是埋在草皮下的小纪念牌——有的是青灰色石材,刻着逝者名字和一句短话;有的是铜制圆牌,擦得锃亮,阳光一照能映出旁边的法桐叶。家属们总说"不像坟地,倒像公园":清明来的时候,铺块布坐在草上,摆上逝者爱吃的桃酥,风把草叶吹得沙沙响,倒像以前在家客厅聊天的样子。
说到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陵园做了八年客服的李姐最清楚:"草坪葬价格挺实在,从八千到一万五不等。"她掰着手指头算明细:首先是草坪占地费,按平方算,30年费用包在总价里;然后是定制纪念牌,石材的沉实,铜制的亮堂,价格差个千把块;接着是30年管理费,涵盖安保、清洁,还有最费心力的草坪维护——夏天浇水、秋天剪草、冬天盖保温膜,这些活儿都要专人盯着;最后是安葬仪式的简单布置,比如一束白菊花、一条写着逝者名字的丝带,都是免费含在里面的。
价格差异的原因也很实在:位置好的贵点,比如靠近中心景观湖的区域,能看见水面莲花,比边上贵两千;纪念牌材质不同,铜制比石材贵八百;还有个性化服务,比如种一棵纪念树,得加一千五。但大多数家属选基础款,说"够用心,像家里的老物件"。
最让家属安心的是后续服务。陵园有"四季报"——每季度给家属发草坪照片,春天拍发芽的草,夏天拍开得热闹的波斯菊,秋天拍金黄的草叶,冬天拍盖雪的纪念牌。清明时,工作人员会提前把纪念牌擦干净,摆上免费白菊。有回碰见个阿姨蹲在草里系红丝带,她说:"我家老头爱钓鱼,以前总带他来溱河钓鲫鱼,现在这儿能看见湖,他肯定喜欢。上回陵园发照片,草长得可好了,像他以前养的文竹——他要是在这儿,肯定要蹲下来拔草。"
离开时,门口老槐树的槐花香飘过来,枝桠伸得老长。忽然明白,草坪葬受欢迎从来不是因为便宜,而是它把"告别"变成了"陪伴"——没有冰冷石碑,只有柔软青草;没有阴森氛围,只有阳光和风。当我们站在草坪上,看见的不是"逝者",是那个曾经陪我们吃晚饭、逛公园、抢遥控器的人,正躺在青草底下,听风看云,和我们一起慢慢变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