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安葬费是多少标准是多少?风俗有哪些?

  • 2025-10-13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清晨的风裹着麦香钻进河南农村的小院,堂屋门口挂起的白幡被吹得飘起来,王婶坐在门槛上揉眼睛,手里攥着本存折——昨天刚去社保局问了老伴的安葬费,邻居张哥蹲在旁边递过来一杯热茶:“婶,别着急,我帮你算过,叔是职工医保,安葬费差不多三万八,加上抚恤金,够办个体面的后事。”这样的对话,在中原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,安葬费的数字里藏着政策的温度,而那些代代传下来的风俗,是刻在骨子里的追思。

说到“体面”,河南人对后事的讲究从来不是铺张,而是“合规矩”——先把该算的账算清,再把该走的流程走完。就拿安葬费来说,河南的标准分两类:一类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,按上年度全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计算。比如2023年河南这一数字是6353元,算下来就是6353×6≈38118元,加上按缴费年限计算的抚恤金(最低9个月,最高24个月),整体下来能覆盖基本的丧葬开支。另一类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,2022年7月1日之后去世的,基础丧葬费是1200元,再加上个人账户余额全额退还,要是缴费年限超过15年,每多一年还能多领100元抚恤金,虽然不多,但也是一份心意。

这些数字之外,更暖的是藏在风俗里的“人心”。河南的安葬流程,像一本写满温情的书,每一页都有街坊四邻的影子。老人走后,第一步是“守灵”——堂屋正中间摆上棺材,前面的供桌要擦得锃亮,摆上一碗捞面条(得是手擀的,叫“寿面”)、三个红苹果(要挑带把的,寓意“有依靠”),还有一盏点着菜油的长明灯。子孙们轮着坐 在灵前,不能让灯灭,说是帮老人照亮去阴间的路。晚上的时候,邻居们会端着自家做的包子、熬的小米粥过来,“守灵熬人,吃点热的”,坐在灵堂门口的小马扎上,递根烟,聊两句老人生前的趣事:“去年冬天,你爹还帮我修过篱笆,手真巧。”这样的陪伴,比号啕大哭更让人安心。

出殡那天的“摔老盆”,是最有仪式感的环节。长子穿着孝服,怀里抱着个粗陶瓦盆,盆沿上钻着几个小孔——这是“阴阳盆”,里面装着老人的洗脸水。等棺材抬到院门口,长子要退后两步,把盆举过头顶,用力往地上摔:“爹,您走好!”瓦盆“啪”的一声碎成几瓣,街坊四邻都会喊一嗓子“好!”——摔得越碎,越说明老人能把生前的烦恼都带走。接下来是“送盘缠”:家人拿着纸做的马、衣服、纸钱,在路口烧,一边烧一边念叨:“给您送点钱,路上买包子吃,别省着。”有的地方还会撒“买路钱”,把黄纸剪成小碎块,走一步撒一点,说是给阴间的小鬼买路,让老人顺顺利利的。

河南安葬费是多少标准是多少?风俗有哪些?-1

最后入土的时候,长子要先跳进墓穴,用手把土扒平,说是“给爹铺床”。棺材放进去,家人要往里面扔几枚硬币——“压棺钱”,说是让老人留着零花钱。盖土的时候,子孙们按辈分来,从大到小,每人抓一把土撒在棺材上,嘴里念叨“爹,我给您盖点土”。帮忙的人用铁锹把土填实,堆成个小土堆,上面插一根柳树枝——柳枝易活,说是等柳枝发芽,老人就能跟着“活”过来,其实是盼着子孙后代像柳树一样,根扎得深,长得旺。

河南的安葬风俗,从来不是“迷信”,是把对老人的想念揉进每一个细节里。守灵不是熬时间,是最后的陪伴;摔老盆不是形式,是长子的责任;烧纸不是浪费,是想再跟老人说说话。而安葬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