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,提到身后事的归处,十个里有八个会说到“北邙”。不是因为别的,就是那句传了两千年的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——好像把亲人安放在北邙山,才算圆了一场关于“根”的执念。可很多人只知北邙山的名气,却摸不清郑州的北邙陵园具体在哪,今天咱们就顺着大河路的风,慢慢唠清楚这个事儿。
说到具体位置,北邙陵园其实就“窝”在郑州西北方向的惠济区古荥镇。你要是从市区出发,沿着大河路一直往西开,过了古荥镇政府的蓝牌子,再往前溜个几百米,就能看见红门灰瓦的陵园入口——旁边立着“北邙陵园”的石牌,字是烫金的,在阳光下亮得很。更精准点说,它就在古荥阳城遗址的西侧,大河路与古荥互通立交的西南角,导航直接搜“郑州北邙陵园”,跟着箭头走绝对不绕路。对了,站在陵园的高处往北望,能看见黄河水像条揉皱的银带,顺着北邙山的轮廓慢悠悠淌过去,风里都带着点河水的腥甜。
为啥古人挤破头也要埋在北邙?还不是这儿的地理条件太“对味儿”。北邙山是黄河冲积出来的黄土塬,土层厚得能埋三层楼,踩上去踏踏实实的,而且地势高燥——就算夏天暴雨灌得满街是水,陵园里的土坡也不会积水。老辈人说这是“背有靠,前有照”的福地:背靠着北邙山的余脉缓坡,前面对着一片开阔的农田,连风都能绕着圈儿留会儿。更妙的是,旁边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古荥阳城遗址,当年刘邦在这儿当过汉王,现在只剩一圈土城墙,但走在陵园里,总觉得风里飘着点汉代的烟火气,像在和古人打照面。
对咱们普通人来说,除了环境,最关心的还是“怎么去”。其实北邙陵园的交通比想象中方便多了:坐公交的话,723路能直接到古荥镇政府站,下车往西走五分钟,看见红门就到;或者坐18路到大河路古荥村站,顺着路牌往北拐几十米,就能听见陵园里的松涛声。自驾更省心,从市区走京广快速路转大河路,不到半小时就能到;连霍高速从古荥出口下来,往南两公里,路边的石牌比路标还显眼。而且陵园门口有个能停几十辆车的停车场,逢年过节扫墓,再也不用绕着村子找车位。
其实仔细想,北邙陵园的位置从来都不是个“坐标”那么简单。它藏着郑州人刻在骨子里的“北邙情结”——古代的北邙山脚下,埋着东汉的皇帝、唐朝的诗人,连杜甫都写过“北邙冢墓高嵯峨”;现在的北邙陵园虽然是现代的,但刚好接住了这份执念。把亲人葬在这儿,好像不是“结束”,而是让他们“归”到了历史里:和东汉的皇帝做邻居,听黄河的浪声,闻古荥阳城的土香,连思念都有了落处。
前两天陪邻居张阿姨去扫墓,她摸着老伴的墓碑说:“当年选这儿,就是图它离黄河近,离老荥阳城近——你叔活着的时候总说,老辈人都想埋北邙,咱也得沾沾这份‘根’。”风从黄河那边吹过来,吹得松枝沙沙响,我忽然明白:北邙陵园的位置,从来都不是一串冰冷的经纬度,它是黄土的温度,是历史的呼吸,是郑州人对“归处”最朴素的信仰。
不管你是顺着大河路往西找,还是跟着导航走,找到的不只是一个陵园,更是一份能安放牵挂的“家”——毕竟对中国人来说,“葬在北邙”从来都不是空话,是刻在骨子里的,对“根”的最后一份执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