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,提起“北邙”两个字,总能唤起一些藏在生活里的联结——小区楼下的老人聊天会说“我家老父亲葬在北邙”,清明地铁上有人抱着菊花问“去北邙在哪站下”,连跑长途的货车司机都把它当连霍高速边的“地标”。这个藏在邙岭脚下的陵园,早成了郑州人生活的一部分,只是很多人未必说得清它具体在哪,也不确定现在开没开。
说起位置,老郑州人有个模糊的坐标——在连霍高速和黄河之间的邙岭上。自驾的话,沿连霍高速往西到沟赵站下,转邙岭大道向北5公里,就能看见“北邙陵园”的蓝色路牌;公交可以坐181路到“邙岭大道连霍高速站”,再走几百米就到。更直观的参照是黄河游览区,从那往西北走两公里,过几个草莓大棚、转个土坡,陵园的红墙就露出来了。对年轻人来说“邙岭”遥远,可对常跑高速的人来说,“过了沟赵站往北就是邙山,陵园在树后面”是刻在脑子里的路线。
为什么郑州人偏选北邙?古人说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邙山土层厚、地势高,连东汉皇帝都选这做陵墓。郑州的北邙陵园占了这份“地气”:坐落在邙岭缓坡上,背靠邙山主峰,前望枯河支流。园区没太多人工痕迹,原生松柏、后来种的国槐、近几年栽的银杏,秋天金黄叶子落满步道,像铺了层金子。很多人选这不是因为豪华,是因为“踏实”——离市区半小时车程,周末带孩子来献花,完了还能去黄河边吃烩面。就像一位阿姨说的:“我家老头在这,我每周坐公交来,一块钱比看儿子还方便。”
大家最关心的“开没开”——去年年底就恢复开放了。现在开放时间是早7点到晚6点,不用预约但要带身份证登记,保安会提醒“口罩戴好,打火机别带”。走进陵园先见小广场,“孝思亭”的长椅上总有人坐着:有的发呆,有的讲往事。往里面是一排排墓碑,有的刻着彩色照片,有的摆着新鲜苹果——那是子女刚送的。清晨有鸟叫,保洁阿姨扫落叶,偶尔见老人带孙子来:孙子举着花问“太爷爷在哪”,老人指松柏深处说“在树后面的石头房子里”。没有想象中的肃穆,倒像个“藏起来的家”,等着想念的人来坐坐。
其实对郑州人来说,北邙从不是“可怕的地方”。它是周末能来的“后花园”,是能和去世亲人说说话的地方。现在它开着门,清晨有风裹着松柏味,傍晚夕阳照暖墓碑,蝴蝶停在鲜花上——像从前一样,等着那些想“回家”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