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清晨,郑州德化步行街北口的公交站旁总聚着些人——有人抱着裹在报纸里的白菊,有人拎着一盒还热乎的枣馍,都是要去新郑始祖山塔陵园的。常在这里等车的张阿姨擦了擦额角的汗说:“以前自己开车,光找停车位就得绕三圈,现在坐班车省心,师傅还帮着提东西。
这辆连通郑州和始祖山的班车,像根“牵挂线”,一头拴着城市的烟火,一头系着山上的宁静。早6点半从二七广场发车,第一站是紫荆山地铁站C口,7点整准点停;接着沿大学南路往南,路过南四环花卉市场时,会有乘客喊“师傅停两分钟”,下去买两枝带着晨露的白菊——王师傅跑了五年这条线,早摸透了大家的习惯:“都是给亲人带的,新鲜点好。”全程1小时40分钟的路程,王师傅会偶尔唠两句:“过了新郑轩辕路,就能看见始祖山的尖儿了,再拐个弯,松针味儿就飘过来了。”
8点10分左右到陵园,下车的地方就在正门右侧的银杏树下。风里裹着松柏的香气,抬头能看见始祖山的山腰处,墓碑像排着队的“老邻居”,安安静静地望着山下。陵园的门卫师傅说,返程的班车最晚是下午4点,“就在下车的地方等,王师傅会提前10分钟喊人——别迟到,他不喜欢让大家等”。要是赶上清明、寒衣节这样的高峰,王师傅会提醒:“提前一天打个电话(138××××××××),我留个座儿,不然挤得慌。”
坐过这趟车的人都知道,王师傅的“小贴心”藏在细节里:副驾驶抽屉里有免费矿泉水,他会提醒“山上风凉,下车添件外套”;有人带了重东西,他会绕两步帮着送到陵园门口;甚至有次一个姑娘忘带身份证,他特意开去附近派出所陪她开证明——“都是去看亲人的,能帮就帮点”,王师傅揉着方向盘笑。
其实找班车路线,找的是份“不用慌”的安全感。不用查导航、不用抢车位,只要记准“二七广场6点半、紫荆山7点”,就能跟着轮子往山上走。到了陵园,下车望一眼始祖山的轮廓,风里像有祖先的声音:“来了?”而返程时,坐在温暖的车厢里,听王师傅跟大家唠“今天山上的松针落了一层”,窗外的夕阳把山染成橘红色,心里的想念像泡开的茶,温温的、稳稳的。
王师傅说,最难忘去年清明,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坐他的车,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照片:“我老伴儿在山上,我坐了二十年班车,就信你这师傅。”车开的时候,老太太摸着照片说:“以前他总嫌我走路慢,现在我坐班车来,他得等我吧?”王师傅没说话,把车速放得更稳了——轮子里转的不是路程,是最朴素的思念。
要是你也想去始祖山,记好这几个“关键点”:郑州出发的班车点在二七广场德化步行街北口(6:30)、紫荆山地铁站C口(7:00);返程下午4点在陵园正门银杏树下候车;高峰时段提前一天预约。王师傅说:“不管啥时候来,我都在老地方等着,咱稳稳当当地往山上开。”
风从始祖山的缝隙里钻出来,吹过班车的窗户,带着松针的香气。车厢里有人在打电话:“妈,我坐上班车了,半小时到。”有人摸着怀里的菊花,轻声说:“爷爷,我来了。”轮子转啊转,把城市的喧嚣留在身后,把最真的想念,稳稳地送到山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