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邙山陵园简介

  • 2025-10-16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清晨的风裹着黄河的湿气,掠过邙山半腰的银杏叶,落在郑州邙山陵园朱红的大门上。门环是铜制的,刻着"邙山福地"四个字,缝里嵌着去年清明的香灰——那是卖胡辣汤的王婶儿抹的,说"给门环添点人气,老头儿进来才不会迷路"。

邙山的"福",老郑州人都懂。千年前就有"葬在北邙"的说法,不是图风水玄乎,是这山背靠着太行余脉,脸朝着黄河波涛,连土里都渗着中原的烟火气。如今的邙山陵园就占着这份"烟火位":北望黄河像条金带绕着郑州城,南接市区的高楼——站在揽河亭里,能看见二七塔的尖儿,能听见陇海线的火车鸣笛,连风里都飘着二里岗菜市场的葱香。

郑州邙山陵园简介-1

进了门是银杏道,两排树栽了二十年,树干粗得能抱下一个小孩。秋天叶子黄了,落下来像铺了层碎金,常有人蹲在地上捡——张奶奶说"我家老头儿以前爱用银杏果煮茶,现在捡点回去泡上,倒在他碑前,他准能闻着味儿"。银杏道尽头是松涛径,两边的侧柏长得密,风一吹就"沙沙"响,像老人们在唠家常。有次碰到个小朋友,抱着柏树干问"爷爷,这树会说话吗?",旁边的老人摸着碑上的名字笑:"会啊,你太爷爷以前在二七大罢工扛过旗子,风就是他在说'小子,要争气'。"

陵园里的碑刻藏着老郑州的DNA:"颍川陈氏"的碑首雕着莲花,"荥阳郑氏"的碑座刻着蝙蝠,连石狮子的眼睛都圆溜溜的,像极了城隍庙门口的老物件。王二强的碑前摆着辆铁皮三轮车——他以前是德化街卖糖稀的,临终前说"死了也要推着车,不然找不到回家的路"。儿子真的找铁匠打了辆小三轮车,焊在碑前,车把上还挂着铜铃,风一吹就"叮铃"响,像他以前在街上传的声音。

郑州邙山陵园简介-2

这里的服务从不是"流程化"的。代祭的张姐是邙山本地人,逢年过节总熬锅小米粥——黏糊糊的,飘着颗红枣,说是"老家的规矩,清明要喝小米粥,祖宗才认家门"。有次帮深圳的小李代祭,她把粥倒在小李爷爷碑前,还摘了朵后山的野菊花插在缝里:"你爷爷以前爱喝我熬的粥,野菊花是他以前常摘给你奶奶的。"小李发来视频,哭着说"我闻到粥香了,像奶奶在厨房熬的"。

生态葬区的侧柏林最有温度。有个年轻妈妈葬在这儿,铜牌上刻着"小糖糖的妈妈",旁边的侧柏已经长到一人高。糖糖爸爸常带她来,抱着她摸树干:"妈妈变成树了,春天抽新芽,就是在跟你打招呼。"小糖糖就抱着树喊"妈妈",风把柏叶吹得沙沙响,像妈妈在说"宝贝,我在这儿"。

郑州邙山陵园简介-3

傍晚的陵园最有烟火气。揽河亭里坐满了人:卖菜的刘叔拿着望远镜看黄河,说"我年轻的时候在黄河边拉纤,浪打在腿上,疼得直咧嘴";旁边的李婶儿剥着花生,把壳扔在脚边:"你就吹吧,那回你掉进河里,还是我爸把你捞上来的"。两人笑着拌嘴,风把笑声吹到黄河里,跟着浪涛漂得老远。

其实邙山陵园从不是"墓地",是郑州人的"记忆仓库"。这里藏着二七大罢工的旗子,藏着德化街的糖稀香,藏着胡辣汤的热气,藏着祖孙三代的悄悄话。每块墓碑都是一个故事,每片树叶都藏着一段回忆——连风里都飘着老郑州的味道:黄河的湿气、银杏的香气、小米粥的热气,还有刻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