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下的张阿姨最近成了小区的“殡葬情报员”——每天傍晚在凉亭里凑堆儿,聊的都是“东边公墓又涨了两千”“西郊的墓位要排到后年”。上周末我帮她拎菜,她拽着我胳膊叹气:“我家老头走得早,当时没买墓,现在想给俩老人合葬,一问价格,比三年前贵了快一倍!你说2025年这价格还能涨不?
其实张阿姨的担忧,戳中了很多新乡人的心事。要回答“2025年公墓会不会涨价”,得先掰扯清楚新乡公墓价格的“底色”——土地。新乡是农业大市,耕地红线像根“紧箍咒”,连城市扩张都得盯着基本农田指标,更别说公墓了。去年牧野区拟规划的一块墓地块,本来都要拍了,最后因为涉及50亩基本农田调整,直接被否了。土地拿不到,现有的公墓只能在有限的地里“挤”墓位,比如把原来的双穴墓改小,或者增加立体葬,但就算这样,供给还是赶不上需求——新乡60岁以上老人占比已经超过18%,每年去世人口近5万,其中八成以上家庭还是想选传统的土葬墓,供需差摆在这儿,价格想不涨都难。
但也不是没有“刹车”的力量。最直接的就是政策调控。去年新乡出台了《关于加强殡葬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要在2025年前建成10个公益性公墓,每个县(区)至少有1个。比如红旗区的“福安园”公益性公墓,去年年底刚投入使用,每穴价格才8000块,还包墓碑和管理,比旁边的商业公墓便宜了三分之二。而且政府还给生态葬发补贴——选树葬、花葬的,每例补3000块,去年新乡有200多户选了生态葬,比前年翻了一倍。这些政策相当于给“刚需”兜底,也分流了一部分商业公墓的需求,能压一压涨价的势头。
还有市场本身的变化。现在新乡的商业公墓也在“变思路”——比如某知名公墓去年推出了“节地生态墓”系列,墓位面积缩小到0.8平方米,价格比传统墓低40%,没想到卖得挺好,三个月就卖了150个。还有的公墓开始做“服务升级”而不是“价格升级”,比如增加了网上祭祀平台、免费的保洁服务,甚至联合社区做“代祭祀”,靠服务留客,而不是单纯涨价。年轻人的观念也在变,我同事小杨说,她早跟父母商量好了,以后选树葬,“就种在凤凰山的林子里,每年清明去挂个小牌子,比挤在公墓里舒服多了”,这样的需求多了,传统墓的“稀缺性”说不定会慢慢下降。
其实张阿姨后来也想通了——她去社区问了公益性公墓的申请流程,还跟女儿商量,要是实在买不到合适的传统墓,就选生态葬。“反正最后都是回归土地,只要有个地方让子孙记着,就行。”那天她跟我说这话的时候,手里攥着社区发的“生态葬宣传册”,眉眼里的愁绪散了不少。
2025年的新乡公墓会不会涨价?可能会,但不会“疯涨”——土地和需求推着它往上走,政策和观念又拽着它往下拉。对普通人来说,与其焦虑价格,不如早做规划:先去社区问问公益性公墓的情况,再了解下生态葬的补贴政策,甚至可以跟家里人聊聊身后事的安排。毕竟,比起“买得起墓”,更重要的是“选对适合自己的方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