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带着些凉意,有位阿姨攥着一把白菊站在郑州回民公墓门口,问守墓的大叔:“东边有卖胡辣汤的地儿不?”大叔指了指江山路的方向:“过了那排法桐,巷子里有家老李家胡辣汤,油饼焦得很。”其实很多人问“郑州回民公墓东边有吗?”,问的不只是一个地理答案,更是一份“祭扫之后,生活该往哪走”的温柔期许。
郑州回民公墓在惠济区老鸦陈的西北角,紧挨着贾鲁河支流,北边是北四环的防护林,西边是大片农田,而东边——过了江山路那排高大的法桐,就是另一番天地。这里没有肃穆的墓碑,取而代之的是烟火气裹着的生活场景。
东边第一个去处是长兴路路口的裕华广场。不算太大的商场里,负一楼美食街藏着不少惊喜:新疆烤包子刚出炉时皮脆掉渣,肉馅裹着洋葱的甜;开了十年的烩面馆,羊骨汤熬整夜,撒把香菜连汤都能喝个底朝天。很多年轻人祭扫完会约在这里吃热饭,把菊花放在餐桌边,像跟故去的人一起“吃”顿家常饭。再往东两公里是惠济区的“绿肺”古树苑,三百多棵百年古树里,最老的法桐有一百二十岁,枝桠伸过三层楼。春天樱花如云,风一吹花瓣落肩头;秋天银杏叶黄得像金箔,孩子们穿着汉服跑,笑声飘到贾鲁河对岸。曾遇到位老爷子擦古树牌子,他说父亲埋在公墓,每周祭扫完就来擦树——父亲以前爱养鸟,说树老有灵气,擦树就像唠家常。
不少人关心东边有没有其他公墓,答案是没有。惠济区公墓多在西边北边农村,东边从江山路到国基路全是密集社区,比如长兴苑、国基城邦,住了上万人。仅有的社区公益性墓地在某小区西北角,只给本社区老人用,面积小得连像样的门都没有——毕竟东边是“活着的人住的地方”,公墓更适合西边安静角落。
交通方面,东边的江山路是惠济区“主动脉”,往上到北四环连新乡焦作,往下到市区接紫荆山。地铁2号线贾鲁河站离公墓一公里,出了站骑共享单车10分钟就到;公交78路从火车站直达公墓门口,91路到二七广场,司机常笑着提醒“到回民公墓了”。有次坐公交,阿姨跟司机说“麻烦提醒我到公墓”,司机应着“放心,每周拉好几个,路熟得很”。
郑州回民公墓东边有吗?”问的不是具体事物,是“有没有能接住思念的地方”。当你把菊花放墓碑前,转身往东走,风里飘来胡辣汤香,耳边是孩子的笑,远处古树摇晃——你会懂,思念连着商场热饭、公园樱花、公交车上的提醒,连着所有“活着的温度”。那天离开时又遇到买胡辣汤的阿姨,她提着热汤说:“给我妈带的,她以前爱喝老李家的,倒在碑前就当她喝了。”风掀起她的白发,笑容里藏着温柔的牵挂。
东边有什么?有烟火,有绿意,有活着的人对故去的人,最温柔的承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