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的郑州福寿园里,银杏叶正黄得透亮。张阿姨牵着女儿的手,在第三排墓碑前站定,问迎上来的工作人员:“姑娘,这地是永久的不?我想给你爸选这儿,就怕以后有变动。”——这样的问题,工作人员每天要回答几十遍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给亲人选“最后的家”,“长久”比墓的位置、价格都要重上几分。
要讲清楚“郑州福寿园的地是不是永久”,得先把“土地的规矩”掰明白。没有“私人土地”这回事——所有土地要么归国家所有,要么归集体所有。郑州福寿园是合法的经营性公墓,面向全社会提供殡葬服务,它的土地使用权是通过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”方式取得的,就像开发商买地建小区,只不过用途是“殡葬服务”。根据《殡葬管理条例》和《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》,经营性公墓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一般为50年,属于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”类别——和学校、医院的土地使用年限逻辑一样。换句话说,“永久用地”在法律里根本不存在,所有合法公墓的土地都有明确的使用期限,郑州福寿园也不例外。
那郑州福寿园的土地到底能用多久?翻查它的资质文件就能找到答案:2002年,郑州福寿园通过公开出让拿到了园区土地的使用权,合同里写得明明白白——年限50年,截至2052年。有人一听“到期”就慌:“那2052年之后怎么办?我家老人的墓要被拆吗?”其实大可不必担心。殡葬行业有特殊性,国家对公墓土地续期早有导向:只要公墓运营合法、没有违规行为,到期后可以申请续期,续期的费用会按照当时的政策执行。就像你家房子70年到期了,只要房子还能住,就能续期一样——郑州福寿园已经运营了21年,园区里的苍松都长到了两层楼高,服务体系也从“卖墓”延伸到了“代扫、描碑、家属关怀”,这样的稳定运营能力,续期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很多人对“买墓”有个误区:以为花了钱,就“买了这块地”,其实你买的是“穴位的使用权”——相当于租了一个“长期专属位置”,用来安葬亲人的骨灰,而土地的所有权永远是国家的。就像你买了小区的房子,买的是70年使用权,不是“把楼下的土地买下来”。那些声称“永久用地”的公墓,要么是对法律一知半解,要么是刻意误导消费者,反而要提高警惕。郑州福寿园的工作人员常说:“我们从不说‘永久’,但会告诉客户:‘我们有合法的土地证、经营性公墓许可证,会一直运营下去,给您的亲人守着这块地。’”
站在郑州福寿园的樱花园里,看着工作人员蹲在地上用软布擦拭墓碑上的灰尘,其实比“永久”更重要的,是公墓的“靠谱”——有没有合法的资质?有没有稳定的运营团队?有没有长期服务的规划?去年冬天,有位客户来找我们,说之前买了某小公墓的“永久墓”,结果那公墓没几年就因无资质被关停,墓碑都没人管。而郑州福寿园里,有几棵老槐树是2002年建园时种的,现在枝桠都伸到了墓碑顶。工作人员笑着说:“等这树再长三十年,我们的徒弟、徒孙还在这儿,给客户的墓碑扫雪、擦叶子。”
其实对于张阿姨来说,答案早就在园区的细节里了:门口挂着的“河南省经营性公墓资质证”、工作人员胸前的工牌、每隔五十米就有的“服务站”牌子,还有路过的老人跟工作人员打招呼时的熟稔——这些比“永久”两个字更让人安心。临走时,张阿姨拍了拍女儿的手:“就选这儿吧,我看这儿的人实心,能把你爸照料好。”
风里飘来桂花香,远处的墓碑前,有个小伙子正给母亲的墓碑摆上她最爱的牡丹。所谓“长久”,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“永久”承诺,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