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邙山的柏油路间,风里飘着松针的清苦,混着远处黄河的水汽,吹得路边的侧柏沙沙响。沿着步道往上走,偶尔能看见三三两两的人捧着菊花,沿着墓道慢步——这里是洛阳人心里“归处”的代名词,北邙山公墓,藏着几代人的牵挂。
说到邙山公墓的价格,其实没有统一的答案,就像邙山上的树,每棵都有自己的姿态。洛阳本地人常说“北邙山头少闲土”,可不是虚的——邙山背靠太行余脉,面朝黄河,土壤紧实不渗水,连考古队都爱来这儿找古墓,更别说普通人眼里的“风水宝地”。现在邙山的公墓主要分三个类型:最常见的是传统立碑墓,大多集中在各个园区的核心区,碑身用花岗岩或大理石,刻着名字和生平,价格大概在3万到8万之间;再就是生态墓,比如树葬、花葬,把骨灰埋在树下或花丛里,立个小铜牌当标记,价格便宜些,1万到3万就能拿下;还有艺术墓,设计师定制的,比如做成书本形状的碑,或者带小喷泉的墓台,价格就没谱了,10万往上走,碰到喜欢的,20万也有人掏。
其实价格的门道,和买房子异曲同工。上个月陪朋友去选墓,才发现“位置”俩字有多金贵——同样是立碑墓,东边那排能看见黄河拐弯的地方,比西边看不到河的贵了两万;山腰上能晒到全天太阳的墓位,比山脚下阴凉处的贵三成。还有配套,有的园区带家属休息区,摆着石凳和遮阳棚,逢年过节能坐下来和亲人“说说话”,管理费每年多两百,朋友咬咬牙选了,说“总比站在太阳底下哭强”。政策也影响着价格——洛阳这两年在推生态葬,树葬能拿5000块补贴,花葬3000,要是选海葬,连运费都给报了。上周碰到张阿姨,她给老伴选了树葬,摸着身边的国槐树说:“他生前爱钓鱼,这里能听见黄河的浪声,比挤在水泥碑里舒服,还能省点钱给孙子买奶粉。”
不过选墓这事,最怕的是“贪便宜”。去年有个大叔买了山脚下的“野墓”,说是只要1万5,结果今年园区要整改,连碑都要拆,大叔坐在墓前哭,说“我哪知道没证啊”。所以选之前一定要看资质——有没有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这些证比销售的甜言蜜语管用。还有管理费,一般是20年一交,或者每年交,得问清楚有没有后续费用,别买的时候觉得便宜,后面年年要加钱。
风越吹越凉,我沿着步道往下走,看见夕阳把黄河染成金红色,映得墓区的碑身泛着暖光。其实对很多人来说,选邙山的墓,不是图“风水”,是图个“安心”——这里的风记得祖先的模样,这里的土裹着黄河的温度,连每一声鸟叫都像在说“回家了”。至于价格,说到底是个“心意”的尺度——你愿意为亲人的“房子”花多少,取决于你想给他们留多少温暖。